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会员风采

退伍老兵变身“香菇大王”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发布时间:
      张德山,1968年出生,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文峰乡李斌庄村人,1986年11月参军入伍。退伍后,他放弃在发达地区就业发展的大好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发挥军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选准产业,用敏锐的眼光和执着的精神,走上香菇种植的创业路。致富后,张德山不忘乡亲,将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无偿提供给需要帮助的村民,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1991年12月,张德山光荣退伍回到村里。李斌庄村与舞钢等县市接壤,周边山里浓密的林木是香菇种植天然的原生态原材料。“用咱采购回来的木头打成木屑经过培育就能长出香菇,很神奇!”经过市场调研,不怕吃苦的张德山坚信,在当地,种香菇是个不错的致富项目,虽然种植香菇技术要求较高,但是,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够掌握。
  就这样,张德山凭着军人特有的坚定意志和不服输的劲头,决心重振当地香菇市场。他先后自费到香菇之乡福建省三明市和河南省食用菌研究所等地,专门学习香菇种植技术知识,逐步熟悉并掌握了香菇的种植、制种、制菌棒等技术,香菇种植在当地终于获得了成功,农户们纷纷效仿。
  “第一年,香菇年前没有长出来,过了春节以后才出来,香菇年前价最高,长不出来是啥原因呢?我认为可能是温度的问题,第二年在院子里搭了两个棚,垒了火垄,温度就加起来了,腊月天我们这很冷,加温加了一个礼拜,香菇就满棚的长出来了,我们村和周边村的都来我家参观,一看特别好,回家就都开始建火垄,建成之后香菇都出来了,都很高兴。我在香菇方面有几个创新,现在漯河地区乃至周边都在用。”张德山自豪地说。
  就这样,张德山的香菇种植规模越做越大,最多的时候,在周边发展了近二十个香菇种植基地,年种植香菇达200多万棒。由于品质可靠、货源有保障、人还实在,很多外地客户开始慕名前来收购。
  “搁现在你要是十一月左右来,我们村连三轮车都进不来,来拉货的大车能把街都堵满。”张德山眉色飞舞道,“现在都得至少提前两天预定,你要是直接来,就没有现货给你。”如今的李斌庄村早已成为了驰名中外的香菇种植基地,产品更是供不应求。
  通过张德山的带动,经过几年的拼搏,李斌庄村80%以上的村民都在种香菇。其他剩余的村民虽然不种香菇,也从事着和香菇经纪人等与香菇产业有关的行业,李斌庄真正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菇基地,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香菇飘香,同时也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心剂。村民张付顺一家原来是贫困户,家里几乎没有劳动力,生活过得非常拮据。在张德山资金、技术、管理等全方位帮助下,张付顺跟着张德山种起了大棚香菇。2015年,张付顺家的香菇卖了5万多元,顺利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今,张付顺家年种植香菇近11万袋,年收入达30万元。前不久添置了一辆20多万元的轿车,日子越过越滋润。
  张德山主动把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无偿提供给像张付顺一样的村民,这些村民致富不忘感党恩,现在张付顺也像张德山那样,开始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每年为村里提供十几个就业岗位,带着大家一起致富。“我们村共有300多户人家,三分之二都有小汽车,一家两辆的不在少数!”谈起李斌庄村的经济腾飞,村支书温玉山满脸的自豪。
  在张德山的带动下,李斌庄村香菇种植产业不仅树立了品牌、富裕了自身,还辐射带动该乡白果树村等17个自然村和保和乡、孟寨镇、姜店乡等多个乡镇近万人靠香菇种植致富,产品远销福建、广东等沿海城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每年都会定下大批订单,在全县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一份力量。
  “我现在慢慢从种香菇转移到菌种的培育和菌棒、技术上的供应,现在市场做大了,名气也打出去了,咱的香菇都不愁卖,就想着通过自己多带动一些贫困家庭。现在周边的十几个村,包括武钢等周边县市也被带动起来了,今后自己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让香菇走上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张德山踌躇满志地说。
  “我能有今天,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自己富了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才算富。今后,我还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香菇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更多的乡亲靠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让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张德山信心满满地说。
(来源:映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