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等解读《“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发布时间:2022-02-1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12月8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介绍“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这是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的具体安排,是首部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规划,近期将公开发布。
《规划》由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中央和国务院32个部门编制,主要内容包括“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特征、战略导向、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政策措施等。《规划》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为工作定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规划》提出,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规划》明确“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聚焦七个方面重点任务,就是“三个提升、三个建设、一个衔接”。
聚焦“三个提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一个“提升”,即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规划》提出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保障其他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协同推进区域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等任务。
第二个“提升”,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规划》提出了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推进种业振兴、提高农机装备研发应用能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任务。
第三个“提升”,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作出了部署。结合农业农村实际,《规划》提出了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推进乡村产业园区化融合化发展、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创业创新等任务。
聚焦“三个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第一个“建设”,即建设宜居宜业乡村。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求,《规划》提出了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农村消费等任务。
第二个“建设”,即建设绿色美丽乡村。《规划》把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作为建设绿色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修复农村生态系统,提升绿色发展支撑能力,增加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
第三个“建设”,即建设文明和谐乡村。《规划》统筹考虑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提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任务。
最后是聚焦“一个衔接”,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中央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部署,《规划》提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等任务,让脱贫地区加快赶上国家现代化步伐。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蓝图已经绘就。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规划衔接,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按时保质完成。下面,我与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还是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媒体朋友们开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十三五”时期,国务院发布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请问编制实施《“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有什么特殊的背景?《规划》又有什么新的特点?谢谢。
邓小刚:
谢谢你的提问。加强规划引领,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更是我国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十三五”时期,我们组织实施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聚焦重点、聚集资源,加强粮食产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绿色转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业质量效益都得到了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这是三农工作任务的历史性转段,也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编制好《“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这样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立足新起点接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着眼新阶段科学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挑战和机遇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需要我们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三是统筹两个大局系统部署农业农村现代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阶段。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需要加快补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
把握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规划》突出了三个特点:
第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两者目标一致,内涵相同。这次《规划》科学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为工作定位,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二,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目标。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一个核心目标,《规划》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提出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着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三,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为路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也密不可分。《规划》着眼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突出问题,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社会治理、乡风民风、深化改革、党的建设等方面综合施策,使二者同步推进,相得益彰。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安排。请问在“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呢?谢谢。
邓小刚:
这个问题很重要,请我的同事国家发改委的吴晓司长来回答。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
正如您刚才所说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安排。构建新发展格局,农业农村是基础和支撑,肩负着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安全、夯实发展根基的重要使命。构建新发展格局,农业农村有潜力和空间,承担着发掘5亿多乡村居住人口的消费市场、落实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的重要任务。《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具体讲,有这样六个方面:
第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稳定发展优质粳稻,大力发展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增加高油高蛋白大豆的供给。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水平。
第二,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围绕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强化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加强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的气象环境成因、传播机理、致病机制研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第三,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完善乡村产业布局,推动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功能衔接的产业结构,推进县域、镇域产业的集聚,促进镇村联动发展,培育壮大特色鲜明、类型丰富、协同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多向提升乡村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支持返乡入乡在乡创业,推进城市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
第四,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这是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的具体安排,是首部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规划,近期将公开发布。
《规划》由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中央和国务院32个部门编制,主要内容包括“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特征、战略导向、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政策措施等。《规划》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为工作定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规划》提出,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规划》明确“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聚焦七个方面重点任务,就是“三个提升、三个建设、一个衔接”。
聚焦“三个提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一个“提升”,即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规划》提出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保障其他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协同推进区域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等任务。
第二个“提升”,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规划》提出了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推进种业振兴、提高农机装备研发应用能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任务。
第三个“提升”,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作出了部署。结合农业农村实际,《规划》提出了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推进乡村产业园区化融合化发展、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创业创新等任务。
聚焦“三个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第一个“建设”,即建设宜居宜业乡村。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求,《规划》提出了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农村消费等任务。
第二个“建设”,即建设绿色美丽乡村。《规划》把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作为建设绿色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修复农村生态系统,提升绿色发展支撑能力,增加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
第三个“建设”,即建设文明和谐乡村。《规划》统筹考虑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提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任务。
最后是聚焦“一个衔接”,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中央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部署,《规划》提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等任务,让脱贫地区加快赶上国家现代化步伐。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蓝图已经绘就。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规划衔接,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按时保质完成。下面,我与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还是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媒体朋友们开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十三五”时期,国务院发布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请问编制实施《“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有什么特殊的背景?《规划》又有什么新的特点?谢谢。
邓小刚:
谢谢你的提问。加强规划引领,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更是我国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十三五”时期,我们组织实施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聚焦重点、聚集资源,加强粮食产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绿色转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业质量效益都得到了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这是三农工作任务的历史性转段,也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编制好《“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这样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立足新起点接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着眼新阶段科学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挑战和机遇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需要我们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三是统筹两个大局系统部署农业农村现代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阶段。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需要加快补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
把握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规划》突出了三个特点:
第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两者目标一致,内涵相同。这次《规划》科学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为工作定位,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二,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目标。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一个核心目标,《规划》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提出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着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三,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为路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也密不可分。《规划》着眼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突出问题,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社会治理、乡风民风、深化改革、党的建设等方面综合施策,使二者同步推进,相得益彰。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安排。请问在“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呢?谢谢。
邓小刚:
这个问题很重要,请我的同事国家发改委的吴晓司长来回答。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
正如您刚才所说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安排。构建新发展格局,农业农村是基础和支撑,肩负着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安全、夯实发展根基的重要使命。构建新发展格局,农业农村有潜力和空间,承担着发掘5亿多乡村居住人口的消费市场、落实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的重要任务。《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具体讲,有这样六个方面:
第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稳定发展优质粳稻,大力发展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增加高油高蛋白大豆的供给。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水平。
第二,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围绕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强化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加强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的气象环境成因、传播机理、致病机制研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第三,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完善乡村产业布局,推动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功能衔接的产业结构,推进县域、镇域产业的集聚,促进镇村联动发展,培育壮大特色鲜明、类型丰富、协同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多向提升乡村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支持返乡入乡在乡创业,推进城市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
第四,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