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通知来了!5个方面14项重点任务!
发布时间:2023-07-21近期,民政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该行动涵盖地名方案编制、命名设标、文化保护、采集上图、信息服务等地名工作的各个环节,致力于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据了解,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乡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乡村地名也呈现出数量密度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整体性、前瞻性规划设计,标准化程度要求提升,人们对乡村地名的特色内涵越来越重视等特点。
近年来,民政部不断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持续加强乡村地名建设。聚焦乡村百姓出行导航、快递物流不便的现实问题,先后指导互联网地图平台规范标注乡村地名670余万条,新增地名覆盖全国200余万个农村居民点,搜索点击量累计达数十亿,有力促进了乡村百姓出行导航、快递进村、山货进城。
此次“乡村著名行动”明确了5方面14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织密乡村地名网、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发展繁荣乡村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务、促进地名利农惠农等内容。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王晓东在民政部2023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2023年起,将利用3至5年时间使乡村地名工作模式基本定型、工作路径基本成熟,乡村地名及其标识的广度、密度、精细度适应乡村治理需要,乡村地名文化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乡村标准地名信息在各领域规范使用,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实现跃升,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得到充分显现。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时,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全面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城乡地名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均等化,优秀地名文化成为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地名助力乡村振兴取得重大成效。
民政部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
民函〔2023〕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北京、天津、上海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发挥地名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决定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通过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把乡村精准治理基础夯实起来,通过繁荣地名文化使乡村文化活动活跃起来,通过深化地名信息服务把乡村与城市联通起来,通过挖掘地名内在价值把乡村资源要素释放出来,进而把地名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彰显开来,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乡村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地名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著名行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融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乡村建设工作全局,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坚持依法治理。充分认识地名工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政治责任,以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为统领,不断健全乡村地名管理制度机制,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建设,用规范的乡村地名管理和便捷的乡村地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三)坚持系统谋划。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深入挖掘地名工作价值和潜力,统筹考虑地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加快补齐乡村地名管理服务短板。
(四)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结合不同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统筹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现实需要,合理确定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分类施策、体现特色,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努力创造符合实际、特色鲜明、务实有效的地名管理服务模式,扎实有序推进。
三、重点任务
以乡村地名采集上图标注为牵引,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保护弘扬、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织密乡村地名网,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
1.加大乡村地名命名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研究制定符合乡村特点的地名管理制度、规范和程序,严格乡村地名命名、更名管理。系统梳理排查有地无名、多地重名、地名不规范等问题,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乡村道路街巷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农业产业、公共服务等设施名称的命名力度,按规定进行备案、公告,全面提升乡村地名精细度和规范化程度,有效服务乡村治理精细化、网格化需要。结合行政区划优化设置,加强相关地方的命名、更名工作。
2.多起新时代乡村好地名。推广建设乡村地名命名采词库,提高新生乡村地名文化内涵,在命名、更名中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决杜绝“大、洋、怪”等不规范地名在乡村地区滋生蔓延,用新时代的乡村好地名展示和提振美丽乡村精气神。
3.规划乡村地名新风貌。结合乡村建设、村庄规模优化、行政区划调整等,科学编制县级地名方案,适时编制乡镇级地名方案,整体规划、通盘考虑,打造融乡土气、时代感、文化性于一体的现代乡村地名景观。健全完善乡村地名方案编制管理制度规范,强化地名方案对命名更名、标志设置、地名文化保护等事项的引导约束作用,注重地名方案与相应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配套、同步更新、并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