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通知公告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指引》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10-1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法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以及《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农村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加快推进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指引》,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是集中各类法治资源对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阵地,是畅通普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的重要平台。《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指引》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任务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法治需求,从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建设条件、建设内容、建设效果及保障措施等方面为各地建设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提供指引。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着眼发展全局、创新思路方式、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的具体方案,分级分类推动实施,及时评估建设效果,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农业农村部将结合“八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总结宣传推广一批作用发挥明显、群众满意认可的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并在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申报时优先予以推荐。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3年9月26日

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指引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法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以及《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农村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农业农村实际,制定本指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的决策部署,健全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播法律知识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服务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建设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政治属性,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建设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最根本的保证,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基地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二)突出农民主体。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主动对接农民群众的法治需求,开展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精准法律服务。杜绝增加农民群众负担,确保法治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群众。

(三)紧扣三农实践。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将涉农重要法律法规规章学习宣传、农业农村系统普法规划落实及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等重点工作作为基地建设主要内容,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四)整合资源优势。积极发挥基地组织协调功能,整合各类法治宣传教育资源,促进农民群众、基层干部、具备法治普及功能的单位机构参与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行业管理、矛盾纠纷调处队伍作用,加大农村法律服务供给力度。

(五)注重因地制宜。允许东、中、西部地区在场所条件、设施设备、工作机制等方面开展差异化探索,以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方便农民群众就近学法为原则,合理设计基地布局和功能。禁止违法违规向农民群众收取费用或向农民群众筹资筹劳。坚持久久为功、循序推进,反对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

三、建设条件


(一)具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场所条件。充分利用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村文化礼堂、法治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法治驿站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基地应符合相关公共设施、场所安全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现有基地整合升级。

(二)具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设施设备。设置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橱窗、公告栏、电子显示屏等。配备多媒体设施、广播终端等设备,满足向公众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条件。有条件的基地可以设置自助服务终端、“互联网+”智能展示平台、智能法律机器人等设备,满足农村多样化法律服务需求。

(三)具有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载体。能够充分运用典故、格言、警句、漫画、故事等多种形式,图文、视频、实物、模型、互动体验等多种手段,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观念,弘扬法治文化。能够通过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发挥典型案例引领法治风尚的积极作用。能够在传承和谐共生乡土文化中挖掘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并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具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专兼职工作队伍。配备兼职法治宣传教育讲师,定期到基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咨询活动。有条件的基地可以配备专职法治宣传教育人员,鼓励从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法律明白人、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网格员等人员中遴选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宣传员。

(五)结合实际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基地管理制度健全,运作规范,制定并实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基地所在的地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有推动基地建设、加强督促指导的相关工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基地积极对接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具备法治普及功能的单位机构,开展联合共建。

(六)鼓励探索线上和智能化基地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依托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等,建设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网上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鼓励运用高科技手段建设互动式、体验式的智能化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四、建设内容


(一)搭建农村学法用法平台。开展法治宣传讲座和法律咨询服务,为群众宣传和解读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法规,提供法律咨询和调解矛盾纠纷等法律服务。利用基地法律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条件,为农民群众学习法律知识提供便利。及时收集和反映群众法律诉求,引导群众用好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积极带动周边群众提高法律意识。积极参与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支持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法律知识,讲述身边法治故事,引导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在乡村建设中更好发挥作用,依法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管理。

(二)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在“12·4”国家宪法日、全国“宪法宣传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宪法进农村”、“乡村振兴、法治先行”等主题活动。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法治乡村建设等重点,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法进村入户活动,示范推广农业农村普法新模式,培养农村实用型法律人才。

(三)与基层依法治理有机融合。主动参与农村基层纠纷调处,引导农民群众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积极参与村规民约的制定完善,使村规民约体现法治精神、严守法律规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普法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培育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作用。

(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法治文化与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村规民约、乡风民俗中蕴含的优秀法治观念,组织编写、创作具有乡土文化特色、农耕农趣农味、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作品。围绕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问题,采用快板、相声、小品、戏剧等多种形式,讲述发生在农民群众身边的学法用法故事。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法治文艺巡演乡村行、以案释法和学法用法故事宣讲、法律知识竞赛、法治书画展览、播放法治微电影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五、建设效果


(一)法治环境优化


通过建设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培养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程序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农村营商环境,提升法治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群众收入增长。

(二)辐射范围广泛


通过建设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对周边地区的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文明乡风营造、乡村有效治理等工作形成影响力和带动力。参加基地普法活动、线上线下培训等干部群众的人数逐年增加,法治意识、依法办事能力逐年提高,基地辐射区域逐年扩大。

(三)典型经验丰富


通过建设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传播本土法治资源,挖掘发现具有代表性的法治人物、法治事件,在农村法律服务供给、矛盾纠纷调处、农民群众权益保护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加大传播力度,形成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四)满意程度提升


通过建设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农民群众对推动法律进村入户、提供法律服务、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繁荣发展农村法治文化等方面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基地所在区域内涉农企业等市场主体对农村法治环境满意度显著提升。

六、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