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政策法规

朱启臻:将农民的迫切需求化为和美乡村建设的持续动力

发布时间:2024-04-02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浙江省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千万工程”的经验十分丰富,以下几点具有普遍意义,值得各地学习。

1. 可感可及 解决群众迫切需求

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反映乡村建设最短板的部分,是影响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最突出的因素,也是影响乡村发展的障碍。优先解决这些问题,体现的是尊重事实,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改善生活环境成为村民迫切的需求,很多乡村街道破败、废物乱推乱放、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农民生活品质,也阻碍乡村产业健康发展。“千万工程”就从环境整治做起。

首先开展的是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四旁绿化等工作,实现村内路网主次分明、布局合理,为村民出行创造了条件。然后开展厕所革命,要求做到消除露天粪坑和简陋厕所,并实现污水入管处理。在此基础上确立垃圾“源头分类精准化、投放清运规范化、回收利用资源化、站点运维标准化、环卫保洁精细化”的乡村垃圾治理目标。进一步开展污水治理和河道净化,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并扩大村庄绿化和亮化范围。随着“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的实施,乡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是村民可感可及的实事,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与建设目标。各个地方情况不同,农民的需要也不尽相同,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的基本立场,农民要什么,就干什么;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做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集政府、市场、村集体和农民等于一体的振兴乡村的合力,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2. 久久为功 一张蓝图绘到底

首先,建设乡村要有蓝图,把乡村建设成什么样,不能拍脑袋、想当然,要尊重乡村发展特点和规律。简单地说,要把乡村建设成适应乡村生产的乡村,生态、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适合村民生活的乡村,有文化的和谐乡村。乡村建设如果没有规划,就会各行其是、杂乱无章,结果不仅影响乡村产业,也影响农民生活。如果规划脱离实际就会带来更大问题,一些不了解乡村特点的规划被实施后,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成本,增加了社会风险,同时也削弱了乡村产业发展条件,极大影响了农民生计和国家农业安全。今年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强调要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适应产业结构,完善公共服务,强化乡村空间设计和风貌管控。

其次,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不能随意更换蓝图,任意修改规划,既要避免造成“前任政绩、后任包袱”,又要避免“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实践中很多“半拉子”工程,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一张蓝图绘到底”。浙江“千万工程”经过20多年持续努力,才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乡村建设最忌讳的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3. 先易后难 迭代升级

“千万工程”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过程,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推动乡村整洁有序;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城创和美”的生动局面。浙江的“千万工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整治环境卫生,创建清洁乡村。

第二阶段是进一步提升乡村环境质量,以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创建美丽乡村。主要内容包括规划乡村风貌,创办美丽庭院活动,完善中心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长效保洁制度与集中治理水污染。实现了从村庄内部环境整治向村庄间整合提升拓展,从人居环境整治向经济社会发展延伸。

第三阶段是和谐乡村创建,把美丽乡村创建从外表美引到内在美建设,着力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推动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实现农村景观的全域化综合提升。文化建设是此阶段的重点,在村庄风貌持续提升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础上,保护传统村落、开展古屋保护和修缮行动,建设特色村寨,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完善村规民约、移风易俗、传承优秀家风、建设村级文化礼堂、组建乡村文化团体等,都是该阶段的重要建设内容,重点在于满足村民精神文化和交往娱乐需求。如浙江的文化礼堂建设,不仅是村民日常文化娱乐活动场地,也是各种民俗活动、婚丧嫁娶、入学礼、成人礼、庆生祝寿等活动的重要空间,承载着“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运会”等品牌项目,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有助于移风易俗,减轻农民负担。

第四阶段是宜居宜业和美未来乡村建设,包括现代民居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打造未来乡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程度,满足宜居需要。但难点是解决宜业需要,仅仅强调宜居,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难以留住乡村人才,不能有效遏制乡村衰败,必须解决就地就近就业问题,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地位,让村民有事情做、有钱挣,不用背井离乡,这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浙江这个阶段的“千万工程”把发现和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发展融合产业作为重点。努力挖掘乡村特色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乡村休闲、旅游度假、民宿康养、养生养老、乡村艺术和乡村手工艺等逐渐发展起来。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吸引人才返乡创业、进村消费,最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机制。

4. 共享共建 突出农民主体地位


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乡村振兴要为农民而兴。“千万工程”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成为农民群众自己想干、要干、能干的事情。因此,乡村建设要坚持调动政府、农民和市场三方面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机制,乡村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政府发挥指导和引导作用,指定由农民和专家参与的规划编制,保障政策与经费支持,做好试点示范等,重点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道路、水利、文化礼堂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农民自己能做的,诸如美丽庭院创建、房前屋后卫生清理、杂物整洁堆放、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等,可以通过“积分制”以及星级农户评选、宣传、表彰等方式,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决不能排斥农民的参与,不能把本来是主体的农民变成看客。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建设,一是要围绕农民需求来建设,二是要引导、支持农民自己建设自己的家园。只有以农民为主体,调动多方力量,坚持共建共享、由表及里、塑形铸魂、迭代升级等理念,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4中央一号文件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