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政策法规

张秀萍、成长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5-04-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这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创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对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创新主体融合,激发多元创新动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如科研机构、高校、涉农企业)与农业产业创新主体(如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深度融合是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方面,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宏观政策支持农业科技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主体”。加大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力度,引导其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其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出题—答题—阅卷”的闭环,形成“科研支撑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此外,优化科研项目管理,赋予企业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加速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并发挥其在产业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强化创新平台融合,推进资源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平台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一是搭建农业科技经济一体化平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禀赋,围绕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重点领域加快建立“需求导向、企业出资、院所攻关”的协同平台,加大支持国家、省重大创新平台在南京国家农业高新区布局建设的力度,打造区域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心。二是搭建农业数字技术平台。加大建设数字驱动的要素配置平台力度,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全国性农业科技要素交易市场,打破地域与行业壁垒,实现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精准匹配;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农业产业链数字平台,整合种植、加工、销售等信息,实现农业生产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加快农业中试基地与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专业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提高实验室成果的成熟度,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同时,鼓励高校开放科技资源,与涉农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互用研究开发机构和平台基地,助力农业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

强化两链深度融合,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化农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是指将农业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与农业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机结合、协同互动,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一是实现创新环节与产业环节的无缝对接。在农业创新链中,将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实际中可操作、可应用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同时,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将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及时反馈到创新链,引导科研方向。二是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推动农业创新链上的科技资源与农业产业链上的土地、资金、市场渠道等资源实现共享与优化配置;推动科研院校、农业科技企业、农民合作社、政府部门等创新链和产业链上的各类主体,在项目建设、人才交流、平台共建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三是实现价值共创与提升。一方面,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融入科技创新元素,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功能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农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深化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和产业创新活力。要消除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之间的结构性梗阻,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改革科技管理体制。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共建运营公司,实行“事业单位+市场化团队”双轨管理;构建长效支持机制,完善分类评价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同时建立动态竞争机制,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并行模式,尝试突破种业、机械化种植等“卡脖子”技术瓶颈。二是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人才要素流动。吸引外部高端人才,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端人才、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在企业兼职取酬、保留编制参与创业,推行农业高层次人才“双聘制”,大力实施“专家驻企”计划,鼓励专家团队与农业企业联合研发。培育本土专业人才。健全跨界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国家紧缺农业人才需求,完善和更新农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农业院校开设“智能农机+作物学”“生物技术+供应链管理”等交叉学科,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交叉学科素养的高素质农业创新人才。三是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推动金融向科技创新倾斜,精准滴灌,着力破解农业科技领域“融资难、风险高、周期长”的痛点。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并购或参股等形式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研投入体系。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张秀萍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教授成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