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产业资讯

我国菌物产业的发展困境及破局之策

发布时间:2025-04-26


      菌物是微生物家族中的大家庭之一,包括真菌、黏菌、卵菌等,约有150万种,数量是植物的5倍,更是与粮食和食物关联最直接、最紧密的微生物。

      我国是菌物资源大国,也是数千年前最早发现并利用菌物的国家,菌物种质资源丰富,初步调查仅食用菌就有1409种,其中食用类963种,药用类473种,居世界首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迅速发展,2012年起即成为农业领域中仅次于粮、油、果、菜的第五大类农产品。食用菌成为大产业,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年产量从1978年的5.8万吨增长到目前的4000多万吨,40年猛增700倍,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农作物都没有的增速,在人类粮食安全向大食物安全突飞猛进的演进过程中,其价值作用无与伦比;二是产量占全球75%,成为我国具有地域优势的纯出口产品,仅食用菌相关技术就已推广到100多个国家;三是为脱贫攻坚做出巨大贡献,490多个国贫县中,80%以上选择食用菌为脱贫攻坚首选产业,出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的以陕西柞水小木耳产业扶贫为代表的一批食用菌精准扶贫典型。

      总体来看,我国菌物产业取得了较多喜人成果,但也面临着发展困境,比如科技支撑能力偏弱,菌种受制于人,大宗食用类菌物如香菇、双孢菇、杏鲍菇、金针菇等品种被日本和欧美控制,对此该如何破解?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董彩虹认为,首先,要加强食用菌种质资源调查、采集和保护。种质资源是种业振兴的基础,野生资源是食用菌驯化的物质基础。要系统调查我国重要食用菌野生种质资源分布范围、种群大小与结构、生境特征、人为干扰程度,系统采集种质即标本、DNA、组织培养物等并建立种质资源库,作为筛选新品种的资源储备。目前全国各部门分别开展了各类资源普查工作,建议从国家层面整合数据和资源,对珍稀、濒危和特有资源,尤其要加强保护。

      其次,依靠高科技提升食用菌育种技术和能力。通过全基因组水平的基因型精准鉴定,发掘目标性状优异等位基因。由大数据驱动,通过海量数据分析与育种模拟,设计育种方案,选育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食用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可以对重要性状如产量、质量以及抗病、抗逆等相关基因进行定向操作,实现精准、高效、快速的品种改良和新种质创制。通过机制创新,真正实现食用菌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深度合作。

      最后,重视食用菌菌种特异性研究,加强新品种审定和认定,保障育种者正当权益。2021年我国首例食用菌菌种侵权案,采用分子标记辅以形态学特征相结合的鉴定方法,解决了菌种同一性判断这一核心技术难点,最终获得胜诉,保障了育种者合法权益。但目前大多数食用菌菌种特异性研究欠缺,很多省份无法进行新品种审定和认定。食用菌品种侵权、不合理利用等现象长期存在,育种者正当权益亟待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安徽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胡桂芳表示,要运用系统工程思维建设菌物种质资源保育体系。1990年,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建设菌物种质资源“一区(菌物资源保育区)一馆(菌物标本馆)五库(菌种资源库、菌种活体组织库、菌种基因库、菌种有效成分库、菌种综合信息库)”保育体系,并在菌物资源丰沛的秦巴山、长白山、祁连山、武夷山、大别山等地建立菌物种质资源保育区,防止濒危菌种资源灭绝和人为干扰破坏,强化野生菌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在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和生物安全背景下,可选择若干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在核心区建设国家级野生菌物种质资源保育区,鼓励地方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以此为依托,联合建设“一馆五库”,推进菌物种质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

      安徽省合肥市与吉林农业大学合作,在长丰县建设的中国菌物谷,组织跨省域10所院校近百名菌物科研工作者,连续多年开展安徽省7大生态区域31个重要地区的菌物种质资源调查采集,为菌物谷“一馆五库”提供基础材料和数据,打造国际国内首个集菌物种质资源保育、菌种研发繁育推广和菌物产品研发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战略高地。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长田指出,工厂化菌种应成为我国菌物种业攻关重点。经多年发展,我国食用菌工厂化在生产技术、质量管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菌种短板目前仍是困扰食用菌工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多数企业通过引种或对本地品种改良、筛选、分离获得优良品种,但菌种遗传背景不明确,生物学特性不突出,产量、质量等农艺性状不稳定,很容易造成菌种退化和变异。特别是工厂化生产中,液体菌种与国外差距较大,常规固体菌种容易造成杂菌感染,生产风险较大。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