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通知公告

加大金融支持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布时间:2025-05-09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部署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信贷政策指导,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持续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


      加强顶层政策设计,金融资源投入持续加大。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多次出台金融领域配套政策,明确工作重点和要素保障机制。2024年7月,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开展金融保障粮食安全、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等五大专项行动,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发展。2024年12月20日,联合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召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议”,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金融系统增强改革思维、用好改革办法,持续加大“三农”领域的资源投入。截至2025年2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51.88万亿元,同比增长8.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个百分点。


      强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融资成本实现稳中有降。总量上,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5%的最优惠存款准备金。对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执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达标县支行、未达标县支行享受的优惠幅度分别为3个和1个百分点。价格上,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发挥政策利率下行的带动作用,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4年以来,1年期及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累计下降0.35、0.6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末,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为3.43%,同比下降0.36个百分点。结构上,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至1.75%,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乡村振兴领域信贷投放。截至2025年2月末,全国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分别为6504亿元、17471亿元,再贴现余额4834亿元。


      推动产品与服务创新,融资可得性持续提升。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畜禽活体、农业设施、农业仓单和订单等抵押贷款,持续探索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推动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指导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开发信贷产品,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经营。例如,工商银行推广“种植e贷”“养殖e贷”等产品,丰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畜禽养殖等金融服务场景,优先满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需求。农业银行创新“强村贷”产品,通过“组织部门推荐+农担担保+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方式,有效缓解担保难、抵押物缺乏等问题,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特色农产品提供融资支持。


      优化金融服务机制,融资便利度进一步增强。深化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打造出280多个惠农利民数字金融样板。引导金融机构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培育渠道融合、业务高效、风控精准的农村金融数字化能力,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质效。稳妥有序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点,探索建设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例如,浙江宁波打造数字普惠平台,构建信息查询、融资对接、精准获客、风险预警四大核心功能,实现了征信“一库可查”、融资“一键可达”、获客“一筛可得”、风控“一触可知”的信贷融资全流程服务。


      深化部门协同配合,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不断完善。加强金融与财政联动,强化涉农贷款贴息,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效能,推动完善“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机构—辖内融资担保机构”三级组织体系。联合农业农村部健全全国农担服务体系,开发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担保产品和服务,为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加大对农业农村领域融资增信支持。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经过多年发展,农业保险形成覆盖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农业各领域并涵盖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和附件险等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基本满足多元化的风险保障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贯彻落实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要求,认真履行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持续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度,有效满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5年第9期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