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产业资讯

云南昆明:破解羊肚菌的“生命密码”

发布时间:2025-05-14


      在中国西南的群山之间,一场关于羊肚菌的科研传奇,正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餐桌。

      上世纪70年代,野生羊肚菌因其高昂的价格催生了过度采集,种质资源濒临枯竭。为了保护这一自然馈赠,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踏上了探索羊肚菌驯化与可持续利用的漫长征程,但这条路,远比想象中艰难。 

      羊肚菌是大自然的“挑剔艺术家”——它对环境要求苛刻。全球已知的100多种羊肚菌中仅有9种可以人工种植,而能稳定产出的只有2种。温度稍高,菌种便会老化、退化;菌种、土壤、环境稍有不同,出菇率便会大幅下降。

      经过三代科研人数十年的接力探索,2016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破解了羊肚菌的“生命密码”——成功选育出七妹、梯棱两种高产稳产的自主知识产权菌种,并创新性地开发出“1+1交配型基因检测技术”,彻底解决了羊肚菌高产、稳产的核心难题。自此,中国人吃上世界上最便宜的羊肚菌,昔日的山珍变成了老百姓餐桌的日常。

      2021年,羊肚菌工厂化栽培成套技术问世;同年,羊肚菌搭乘神舟十二、十四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逐梦星辰大海。

      如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已形成了一支国内、国际真菌学研究的重要队伍,研究内容涵盖了真菌系统学、真菌发育生物学、生物地理学、真菌化学、保护生物学、珍稀真菌驯化栽培等。2007年以来,研究人员持续开展了我国羊肚菌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优良菌种选育工作,获得菌株8920余株,发现中国是全球羊肚菌属的现代物种多样性中心,筛选出包括“昆植1号”和“昆植2号”在内的羊肚菌优质高产核心种质30余株,证明了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等14个物种皆为异宗配合,揭示了羊肚菌复杂的生活史。

      为解决羊肚菌供需矛盾、保护羊肚菌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惠益分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创造性地提出了“春播夏收”、“夏播秋收”和“秋播冬收”全新种植和管理模式,将大田种植的成菇率提高了20-30%,将种植周期由过去的120-180天缩短至60-100天,实现了羊肚菌大田四季高效栽培。


(来源:昆明发布、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