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政策法规

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下调 中国三大主粮的收购价格政策调整完毕

发布时间:2017-11-07

深秋时节,全国“三秋”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粮食的收购价格。随着近日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出台,中国三大主粮的收购价格政策已经全部调整完毕。这次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下调,对于整个农产品市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由此所牵引的中国农产品价格机制变动,或许正在触发一场市场化改革的波涛。

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12年来首次调低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明年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5元,比2017年下调3元;而在今年2月份,三种稻谷价格也经历了13年以来的首次全面下调。再往前回看,2016年开始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通过“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已经率先完成玉米定价的市场化。至此,三大主粮的价格机制调整已经明朗。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卞靖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首次下调,是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更加市场化、更加反映供求关系的一种政策取向表现。此次下调打破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自2006年实施以来持续上涨或持平的态势,是一种方向性的转变,对于完善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具有标志性意义。

农业部小麦全产业链首席分析师、农业部农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慧告诉经济观察报,从国际市场来看,国际小麦价格一直下降,国内外小麦差价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高点,且从去年开始在个别的月份出现配额外进口小麦的现象。“配额外的关税是65%,也就是说加上65%的关税的话,进口小麦比国产优质麦到南方的价格还要低,这样就危险了。如果以后超配额进口形成常态,中国的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将大打折扣。”

业界还存在较激进的观点。经济观察报了解到,有专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应该像玉米一样,调整为市场定价机制。但是主管部门认为,一步到位的调整存在风险,农民看到这样的强烈信号后,可能会因为收益原因放弃种植,导致粮食生产滑坡。考虑到2003年粮食生产大幅滑坡后的困难恢复,从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市场、农民利益等角度出发,主管部门采取了审慎稳妥的态度。

“只涨不跌违背价值规律”

据国家发改委官网10月27日发布的《关于公布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称,2018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18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5元,比2017年下调3元。

经济观察报记者发现,本次调整是12年来国家首次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12年来,中国的小麦(三等,下同)最低收购价从2006年的每50公斤白小麦72元、红小麦69元,调整到2018年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5元。而此前的小麦价格均保持连年上涨或不变的情况,如小麦最低收购价格2008年至2013年连续6年上涨,而2014年至2017年连续4年保持不变。

中国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粮食价格由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放开后,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2004年、2006年起国家在主产区分别对稻谷、小麦两个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按照新的政策,新粮上市后,农民随行就市出售粮食。当主产区市场价格下跌较多、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指定企业(中储粮公司)按照最低收购价格入市收购,引导市场粮价合理回升。

但是,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也使得政府成为收购者的角色。曹慧告诉经济观察报,最低收购价政策承担的功能偏多,既要保证农业的生产,又要保证农民的收入。在目前形势下,很明显这两个目标很难同时达到。以后中国需要探讨的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目标单一化,最重要的是避免农民卖粮难。在保证农民收益的目标方面,可以转换为采用其他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政策实施十多年来,只涨不跌的最低收购价格明显违背了价值规律,扭曲了市场机制,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卞靖告诉经济观察报,虽然农产品是一种具有公共属性的特殊商品,不能完全市场化,但从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看,其支持政策仍应尽可能地发挥市场作用,尽量减少政策对市场运行产生的影响。

决策层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对农民增收的保护逐渐向非主要依靠粮食补贴方向转移。口粮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越来越迫切,而首个突破口是稻谷。今年2月份,国家发改委13年来首次下调2017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从公布价格来看,2017年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斤1.3元、1.36元、1.5元,比2016年分别下调了3分、2分、5分。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在9月29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主粮产品的最低保护价一直是重大农业问题,由于今年稻谷供大于求,所以今年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保护价分别下调了每斤3分钱、2分钱、5分钱。韩俊说,下一步将继续合理调整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并研究消化政策性稻谷库存的办法。

实际上,中国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五年。棉花、大豆已经实施了目标价格改革,油菜籽、玉米已经取消了临时收储政策。韩俊介绍,采用最低收购价制度的水稻与小麦也正在研究水稻去库存政策,今后水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将会更有弹性,反映市场需求变化。

中国正在推进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探索的是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价格与政府补贴脱钩方式,可以称为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玉米价格的市场化

农产品目标价格是指政府设定的农产品价格,但是目标价格的形成则完全由市场的供给关系决定。当实际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而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则按差价补贴生产者。这既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明确了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

2016年开始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正是采取的目标价格。这年,国家在内蒙古和东北三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将以往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供求关系靠市场调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

玉米是当前我国最大的粮食品种,具有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国内外市场关联程度高等特点。改革玉米收储制度被定位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决策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硬仗、创新农产品市场调控的重大制度性改革。

2007年起,为了保障农民收入和玉米生产积极性,国家在东北地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农户生产出售的部分粮食进行购买收储。自2007年开始,玉米临储价格从0.69元/斤,逐年攀升至2014年的1.11元/斤。到2015年,国内玉米价格比国际市场上每吨约高出600元左右,导致国产玉米大量寄存在国库,市场上充斥着进口玉米。

实行了8年的玉米临储政策被取消之前,国内玉米面临库存较高、国内外粮食价差拉大、畜牧饲料和粮食深加工企业整体不振、粮食消费需求乏力、新粮上市加大市场供应压力等问题。开展粮食市场化改革既有助于消化不断高企的粮食库存,也将促进国内粮食市场价格逐步与国际粮价接近。

然而,和玉米一起构成中国三大主粮的小麦、稻谷仍在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制度。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中国的政策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而从自身属性来讲,后两者是两大口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