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吉林:汪清小木耳撑起循环经济产业链
发布时间:2017-12-23近年来,汪清县天桥岭镇木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物流、人流、信息流”,“生产、销售、加工、废弃物处理”一体的黑木耳循环发展模式,黑木耳产业链真正形成闭合式发展。目前天桥岭镇拥有标准化基地43个,标准化率80%以上;菌包市场企业62户,工厂化生产比重达到60%以上;黑木耳加工企业2户,年加工量3000多吨;菌种研发企业1户;交易市场1个,年交易量5万多吨;废弃菌包处理厂1个,年处理规模近亿袋。
天桥岭镇作为延边黑木耳产业发展带的核心,从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物流配货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引领黑木耳产业实现了从“V型口朵状生产到小孔单片生产”,从“农户单独生产到组织化社会化生产”,从“平地生产到立体吊袋生产”等多种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转变。通过天桥岭镇的引领带动作用,2016年汪清全县的黑木耳产量已经达到4.5万吨,辐射带动耳农3000余户,产值实现30亿元,占全县总产值的66%,同时辐射带动安图、和龙、龙井三个贫困县市的黑木耳产业发展,黑木耳产量分别达到9000吨、3600吨和1000吨。
基地建设方面,天桥岭镇已建成集中摆放基地43处,其中摆放能力在500万袋以上的集中摆放基地12处。口山村和东新村集中摆放基地是国家级黑木耳标准化栽培基地和国家级黑木耳安全生产示范区生产基地,基地内实行“统一供种、统一制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五统一。黑木耳产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在地方财政投资的带动下,吸引和引导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融资参与园区建设,园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口山村为中心,天桥岭村至桃源村额西沟黑木耳产业发展带;以青沟子村为中心,东新村至新华村黑木耳产业带,并建成山口村和东新村两个国家级黑木耳出口基地。
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方面,一是以中国农科院、吉林农大、延边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实施战略合作,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建立了李玉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引进“玉木耳新品种”,2016年试验20万袋;利用延边农科院和“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延吉综合试验站”,开展了“黑木耳周年生产技术”、“无根单片栽培示范技术”、“基质替代料技术”、“新基质专业品种及配套试验示范”、“黑木耳优良品质精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等新技术;小孔出耳、液体菌种、吊袋木耳、棚架晾晒等行业领先技术也在天桥岭镇示范成功并逐步得到推广。组织技术人员制定了《无公害黑木耳标准化生产规程》和《黑木耳高产生产技术》等技术规范,强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黑木耳生产技术,为全县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技术保障。二是引进延边源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开发了全国最先进的菌丝培养和栽培技术,为黑木耳产业朝着“新、精、深”方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市场流通方面,天桥岭镇建立了延边州第一个交易市场——天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黑木耳等农副产品销售“线上、线下”物流与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市场基础设施齐全,配有饭店、宾馆、办公楼、库房、门市、物流等。交易范围面向国内各省市地区,辐射韩国、日本、俄罗斯、朝鲜等东北亚地区乃至全世界。2016年交易量达5万吨,年交易额30亿元左右。此外,镇内成立多个黑木耳合作社、协会等组织,经纪人队伍常年活跃于乡村,为农民销售和菌用物资采购牵线搭桥,依靠各类经济组织体,促进了信息的交流,最大限度保证了贫困种植户的利益,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市场风险。
凭借黑木耳产业,天桥岭镇获得诸多荣誉:2005年被命名为“国家级优秀食用菌基地镇”;2008年又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镇”;2011年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评定为“国家级黑木耳栽培标准化示范区”,2013年“国家级黑木耳标准化栽培示范区”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验收;2013年被吉林省农业委员会评定为“吉林省黑木耳之乡”;2014年天桥岭被定为国家级黑木耳安全生产示范区生产基地;2013年和2015年被延边州政府授予“特色产业强镇”称号。(来源:吉林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