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浙江:丽水男子不当局长下海创业,如今已“菌菇大王”
发布时间:2018-01-03毛传福,男,中共党员,MBA高级经济师,1964年8月出生于香菇之乡——浙江庆元,现任上海大山合菌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香菇分会会长,教育部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客座教授。大山合是食用菌加工业内: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上海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大山合品牌在市场拥有了较好声誉,连续多年取得了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名牌产品、上海市出口名牌等荣誉。
他是一个简单的人,因为他把自己的青春都贡献给了食用菌行业,简单而纯粹;同时他又是一个复杂的人,因为他有多重身份,包括众多的社会职位。简单和复杂在他身上并不冲突,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简单赢得了现在的地位,又用多重的社会职位践行着自己简单的目标,让中国的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个从大山里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走出的汉子,在商海里几起几落,最终将企业从小做大,从小做强,年销售额突破数十亿,成为世界食用菌行业的领导者。他就是毛传福
从局长到创业者
1995年,身为浙江庆元外贸局副局长的毛传福毅然选择弃政从商,在浙江庆元成立了庆元大山菇业有限公司,从事香菇的出口贸易工作,完成了从局长到创业者的转身。刚到而立之年就已经成为外贸局副局长,当时在很多人看来,毛传福的仕途将是一马平川,前景无限。然而他却出人意料的放弃了,转身下海,成为一名创业者。毛传福将原因归结为自己的性格。有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搞体育出身的毛传福,性格比较耿直,说话不会拐弯抹角,喜欢直来直往。做公务员有很多束缚,许多事情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和延长职业黄金期。毛传福毅然放弃了被别人视为金饭碗的领导岗位,投身商海。
毛传福的家乡庆元荷地有座山叫“大山”,加之他经营的是山珍,除了其独特的“大山情结”外,他更敬仰大山“可靠、诚实、富有力量”的特质和激励自己从小在大山砍柴的艰辛。因此,创业伊始,毛传福就把自己的公司取名为“庆元大山菇业有限公司”。“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毛传福从创业开始就把自己和企业定调为永远的攀登者,迈着永不停息的步伐,攀登一个又一个大山。他的经营哲学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他心系两个市场,总牵挂着消费者和菇农。
奋战金融危机
1995年春为了扩展更大的市场,大山进驻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特区,设立办事处于1996年6月成立深圳大山食品有限公司,彻底融进了市场经济的热潮里,参与到国际大循环的浪潮里。1997年8月,毛传福又在香港创建大山国际实业(香港)公司,将商业网络进一步延展。就在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之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不期而至。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当时亚洲甚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创,给大山合所处的香菇出口贸易行业带来的冲击也是毁灭性的,很多企业的损失都非常惨重。对于成立刚刚两年的大山合和毛传福来说,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第一次面临的重大挑战。当时中国香菇出口业务中,东南亚市场的占比非常大。1997年10月份,毛传福去新马泰拜访客户,很多当地做香菇贸易的老华侨惨重的损失让他感到非常震惊。从新马泰回来之后,毛传福力排众议,决定与老客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1997年年底毛传福给与大山合合作所有的老客户发去了一份情真意切的传真表明,从1997年7月1日之后到大山合买货的客户,98年春节前返货款的2%,最后总计返了近60万港币。到了98年春季广交会的时候,与整个行业的不景气不同,大山合的生意非常好。后来毛传福了解了一下,原来是很多金融危机中得到帮助的老客户为了感恩,为大山合介绍了更多的客户。就这样,毛传福和大山合在行业的形象就树立和传播开了,客户越来越多,到2000年的时候,大山合的干菇出口量已经做到了全国第一。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进入到2002年之后,中国的外贸体制发生了变化,外贸出口逐渐放开,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贸出口权由审批制变为核准制。随着外贸体制的变化,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企业都拥有了出口权,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国外的贸易商也希望能够减少渠道环节,降低成本,直接与国内的厂商合作。另一方面国内的生产企业也希望不再通过贸易公司,直接把产品卖给国外的客户。这种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很多做外贸的公司都倒闭了。
针对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毛传福认识到不能坐以待毙,决定带领大山合主动求变,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为谋求更高层次和格局的发展,2002年起毛传福将深圳公司交给弟弟打理,只身前往上海构建上海业务,并形成总部。移师上海后,他逐渐将公司整合发展成大山合集团有限公司,下属8家子公司,集生产、科研、收购、加工、贸易为一体,采用“候鸟式”培育模式,从全国各地的优质农产品中采集筛选了100多个品种,并从卖商品到卖服务,向国外客户推出“一站式”采购平台,承诺提供中国最优势农产品。真正做到只要您把订单给我,其他的统统我来搞定,实现了从市场多元化到产品多样化,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和升级。至此,大山合发展的基础产业基本完成。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大山合的事业再上高峰之际,一场意料不到的灾难又到来了。2004年12月,在考察市场的途中,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得他的双腿粉碎性骨折,让这个经常爬山的男人只能坐在轮椅上。但是凭着坚强的毅力,以及一定要再次站起来的必胜决心,毛传福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努力,经过600多天的康复训练,重新站了起来。在受伤住院的400多天里,除了昏迷的三天之外,毛传福一天都没有停下工作。当他醒过来之后,就把手机要了过来。因为怕对公司的正常运行有影响,他要求公司的领导层对外保密他受伤的消息。经历过这件事情之后,毛传福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继续带领大山合走向下一个高峰。
新模式颠覆老行业
时间来到2005年,大山合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用毛传福的话是公司进入了二次创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企业从经营初级农产品向生产经营精细深加工产品发展。毛传福通过这些年出国考察等认识到,中国的农业真正的差距就在精细深加工不足。中国真正出去展览,参加国际化竞争的农产品三分之二是初级农产品,三分之一是深加工产品,加工的档次还不是特别高。而欧美的企业深加工产品占了85%——90%。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化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因此毛传福将促进产品多样化深加工作为企业二次创业的主要方向。大山合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研发食用菌美食,加速食用菌新品的研发,已成功开发菇类即食菜、菇类休闲食品。美味、休闲、时尚等元素将是今后食用菌产业的拓展潮流,大山合通过不断对产品发展进行升级换代。如今大山合的深加工产品包括:第一类是固态调味料,如百菇精、高汤素;第二类是半固态调味料,如香菇酱;第三类是液态调味料,如菇汁;第四类是食用菌罐头制品(软),如山椒杏鲍菇、秘制珍珠菇、什锦菇等;第五类是固态(液)饮料,如“菇粮菌饮”、“清道夫”等;第六类是休闲食品,如“菇粒”(素牛肉粒)、菇脆片、猴菇饼干;第七类是食用菌多糖(细粉);第八类是保健品,如百菇精口服液、多糖等;第九类是中式菜肴工业化,如小鸡炖蘑菇等。
经过多年的探索,大山合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根据中国丰富的气候带和天然南北温差,在全国建立种植基地,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吸引农户加入食用菌种植,以“公司+产业园+农户”依照“聚—散—聚”的培育中心模式,实行产业专业化分工,既发挥企业的技术、规模优势,又规避了菇农的技术、市场风险,从而保证农户的收益,也保证了产品的可追溯性,真正“安全、省心”,做到“机械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目前大山合在浙江、云南、河南、陕西、山东、湖北、东北等地都建有自己的种植基地。这是一种“候鸟式”的种植和生产方式,可以保证一年到头都有时令的食用菌上市。与此同时,通过创新的复合渠道模式和百城万店的终端运营模式,从而建立起菇菌行业研产销一条龙式的全产业链平台经营模式。做到人有我优。
作为企业家,毛传福是“在企业之外看企业发展”的。大山合的事业首先与国家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连,这主要是由食用菌种植的原理和技术决定的。因为不占用耕地,食用菌种植有“三不”,即不与人争粮、不与农争时、不与地争水。对于人多地少、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这是非常好的扶贫致富项目。在大山合进入之前的很多地方,当地农民农闲时除了喝酒、“搓麻将”外没事可做,大山合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食用菌种植“傻瓜式”栽培,几年过去,参加该项目的农户都富了。“公司+产业园+农户”的生产模式决定了这是一个企业和当地政府和村民的三赢项目,通过与大山合的合作,已经有多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