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产业资讯

广西:食用菌从“小蘑菇”逐步发展为“大产业”

发布时间:2018-01-19

食用菌产业自2015年列入《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方案》后,通过各方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食用菌从“小蘑菇”逐步发展为“大产业”,正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好项目,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特色产业,成为生态循环农业的亮点产业。

一、当前工作进展

(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据统计,2015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食用菌鲜品总产量127.95万吨、总产值109.63亿元,其中总产值超额完成105亿元目标的4.41%。2016年度总产量128.64万吨、总产值115.26亿元,分别比2015年度增长0.54%和5.14%,其中总产值提前超额完成2017年度110亿元的目标。截至2017年9月底,预计全区完成总产量90万吨、总产值76亿元,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产量140万吨的64.29%和目标产值110亿元的69.09%。

(二)品种品质品牌提升情况

一是品种多样性提升,珍稀药用品种增速快。2016年广西继续示范推广双孢蘑菇、平菇、香菇、秀珍菇、毛木耳等20个传统优良品种,同时引进试种紫灵芝、猴头菇、猪肚菇、玉木耳、灰树花等新特优稀品种(菌株)76个,比2015年45个增加31个,增加68.89%。其中猴头菇、灵芝等经济价值高的食药用菌产量同比涨幅分别达到1520.25%和30.71%,涨幅位居全区前三名。特色品种范围、品质结构的充实优化,提升了产品有效供给水平。

二是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品质,单位产值涨幅大。2015年度全区食用菌鲜品每吨产值为8568.19元,2016年度为8959.89元,平均每吨食用菌产品的产值增加了391.7元,折射出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食用菌产业转变发展思路,由注重产量到“质、量”并重转型升级的新趋势。

三是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影响力提升。初步调查,2016年全区食用菌产品新增注册商标7个,与上年持平;2017年新增注册商标7个。积极打造横县双孢蘑菇、宜州桑枝秀珍菇、贺州黑木耳等地方特色品牌。2016年昭平县天润仙回食用菌有限公司生产的仙回牌黑木耳、2017年广西绿霖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小帽山”牌杏鲍菇荣获当年度“广西名牌产品”称号。

(三)产业提升主要亮点

品种品质品牌的不断提升,推动了全区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一是食用菌总产量总产值保持“双百”,实现“十二连增”。广西壮族自治区食用菌总产量总产值已连续四年保持“双百”,分别比2005年度增长279%和785%,实现了喜人的“十二连增”。其中双孢蘑菇、桑枝食用菌、红椎菌等品种产量多年位居全国前三名。2015年度双孢蘑菇排名第二,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红椎菌产量多年居全国第一,2015年度产量为4772.03吨,全国10朵红椎菌至少有8朵来自广西。

二是优势产区雏形呈现,超百万平方米生产大县36个。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已初步形成双孢蘑菇、香菇、木耳、平菇、桑枝食用菌、草菇等中高温菇共六大优势产区,产业逐步向资源优势区域聚集。2016年度全区食用菌栽培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县(市、区)有36个,超过全区县级总数的三分之一;产量超1万吨的有24个,产值过1亿元的有27个。

三是产业效益良好,从业者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2016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食用菌从业者超过50万人,其中菇农将近19万人。依统计数据计算,从业者人均收入2.30万元,比2015年度1.85万元增加0.45万元,增加24.32%。

四是助力精准扶贫好,产业实现100%覆盖贫困县。

今年初调查,2016年食用菌产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54个贫困县实现100%全覆盖,覆盖了229个乡镇681个村屯47000多人,其中贫困户12400多户;合计生产面积3770万平方米,鲜品产量26万吨,产值23亿元,其中参与食用菌生产的贫困户人均收入约5000元,助农增收脱贫效果显著。

五是得到高层肯定,主要媒体多次宣传。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成效得到我国食用菌界第一个院士—中国工程院食用菌领域首位院士李玉教授的高度肯定,并致信给彭清华书记点赞,由此食用菌产业也首次得到了彭清华书记、陈武主席等领导的亲笔批示。这两年先后有《广西日报》头版头条、版面重点稿、《农民日报》头版等多家区内外主要媒体刊登了反映我区食用菌产业提升建设成效的文章。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良种繁育水平有效提升

近两年,食用菌相关科研院所已相继在龙州、上思、融水、乐业、金秀等地开展野生菌资源的收集评价工作。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收集及评价我区野生菌超过2500份。

今年8月,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带领100多名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及成员深入上思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野生菌野外采集活动,开创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先列,提高了该区食用菌科技人员对野生资源的收集评价水平。

全区创建了3个“广西食用菌良种培育中心”,扶持建立了玉林市食用菌优质菌种繁育中心;贵港农科所获得建设“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国家农用微生物数据中心贵港基准站”,主要对栽培用食用菌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贺州市菌种研究繁育中心正在建设中;扶持建设了田林、柳城、玉林等菌种生产供应基地,保证了菌种质量和供种能力。

2016年5月,广西科学院历经数年自主分离纯化育成的云耳品种“百云6号”,获得了国家品种认定(证书编号:2016—170),填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云耳乃至食用菌无本土品种的空白。全区积极开展双孢蘑菇、平菇、黑木耳、金福菇、灵芝、虎奶菇等新特优稀品种的繁育及示范推广工作,2016年试种示范新品种(菌株)2925.42万包,比上年增加78.66%。

(二)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今年3月,荣幸聘请中国工程院食用菌研究领域的首位院士李玉教授成为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得到了院士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野生资源开发、优势原料研发、产业精准扶贫等多方面的建议。2016年5月正式成立广西食用菌学会,凝聚了全区高层次食用菌技术人才,并邀请到李玉院士亲手为学会成立揭牌。

广西食用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