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专家视角

陈锡文:农民关心的乡村振兴战略7大问题

发布时间:2018-01-30

“乡村振兴战略”大家已耳熟能详,但您真的知道这六个字意味着什么吗?身处不同空间,城乡究竟能否融合?土地承包期为什么只延长30年?如何让农民增收、保粮食安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走进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逐一分析解答。

问题一:土地承包期为什么再延长30年?

陈锡文:第一轮延长15年,第二轮延长30年,第三轮怎么还是30年了,更长一点不行吗?50年、70年、90年行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召开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的时候,曾经很明确地讲过,再延长30年以后的时间节点和我们实现强国目标的时间节点是相契合的, 所以总书记说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再来研究新的农村土地政策。

问题二:乡村振兴究竟应该怎么干?

陈锡文:什么才叫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这里用了五句话——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的本质是什么呢?

过去叫生产发展,现在叫做产业兴旺,大不一样了。过去可能主要关注在农业生产上,现在讲产业兴旺可能不光是农业,还有各种各样的新产业、新业态,还有一二三产业融合。

过去讲生活宽裕,现在叫做生活富裕,确实是大不一样了。制定十五规划的时候, 我们农民人均收入才两千多块钱。现在是多少?去年全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2363块钱,比过去增加了一大截,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有底气喊,要让农民富裕起来。

过去讲村容整洁,整洁就行了,不要到处都是垃圾乱堆、污水横流,但是现在我们提的叫生态宜居。生态就是让村庄能够融入在青山绿水当中,能够融入在田园当中,能够可持续发展,能够让人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看到纯净的蓝天。这个要求比过去更高了。

过去讲管理民主,现在讲的是治理有效,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区别大了。管理是讲管理者,治理是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大家一起来参与,把这个社会治理好,治理要有效。

这五句话里面大家注意了没有,有一句话没有变。12年前叫做乡风文明,这次仍然叫做乡风文明。在我的理解中,乡风文明这件事,我们大概12年过去了,进步不太大,在这个方面需要下大努力去做,才能真正做到乡风文明。

问题三: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小农户怎么办?

陈锡文: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在整个国家考虑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层面讲,要构建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我们过去讲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好像就是一条路,就是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来发展土地的规模经营,让某一个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比别人多,这叫规模经营。

那么实际上我们看到,现在正在形成两类不同的新的农业主体:

有一类主体经营的是自己的土地,土地可能是自己承包来的,也可能是到其他承包农户那里去租赁来的,因为土地是自己在经营,所以产出的农产品是我自己的。

还有一类经营主体,主要不是经营土地,而是对经营土地的那些农民提供服务。比如你们有什么需求,是需要秋天翻地还是春天播种,是夏天植保喷药还是到秋后收割,一直到收下来要不要烘干入库,我给你提供这些服务,而且这样的服务主体正在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经营者中脱身出来,成为专给人家提供服务的主体。这是中国农业正在发生的一种非常深刻的显著的变化。

关于现代农业,并不是消灭小农户。在党的文件中看到小农户这个概念,大家跟我一样,是第一次。改革开放文件上没有讲到过小农户,但是你细想一下,小农户的存在是客观的。

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到2016年年底,流转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总面积大概是4.7亿亩,占到农民承包土地总面积35%。把自己家承包的土地流转给别人的,有的全部流转了,有的部分流转了,大概有7000多万的农户,占全部2亿3千万户承包农户的30%,这个比例也不算低了。但是你回过头去一看,我们有65%的农村承包地,仍然是谁家承包、谁家经营;另外一个数字也说明了所有的承包农户当中,有70%的农户没有流转土地,自己生产,所以这是我们基本的现实。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想我们一定要清楚,所谓的现代农业不是简单的把大批小农户消灭掉、把土地集中给少数人种。你一定要想到,如果把大量小农户消灭掉,把大量的农民从耕地上赶出去,把土地交给少数人种,他的效率提高了,但是被迫离开了土地的这么多农民,他们靠什么生存、他们靠什么发展。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由此带来的副作用可能都不是农业能够提高效率那么一点点可以补偿的。所以我讲,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走一条中国自己的道路。

问题四:如何促进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

陈锡文:三十多年来,我们确实走出了一条路。提高农业的效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这可以让农民增收,但是人均土地太少了,仅仅靠这点地,富不了,于是怎么办呢?过去就先是办乡镇企业,后来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但是现在看来,这还不够。

我有时候下乡,农民也问我,原来你们鼓励我们外出务工经商,现在你们又鼓励我们返乡创业,到底要我们怎么样呢?那么,很重要就是情况有了变化。城市发展到这个水平的时候,没有能力不断的像以前那样,一年吸收几百、上千万的农民工进城。

在这个阶段,农民的就业怎么办?在十九大报告里面明确讲到,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多渠道的去增加收入。

如果我们把耕地看作是农民的第一就业空间,那么这个空间我们用足它,但是还不够,于是就开辟出第二就业空间,就是城镇和非农产业。但是从现在看,这个阶段还不够,于是要开辟第三就业空间,就是让农民人在农村,但是主要不依赖于耕地。能不能创造这样的就业岗位呢?现在看来,很多地方都在创造,比如电商、网购、乡村旅游等等。

问题五:如何打造高质量农村干部队伍?

陈锡文:现在不少地方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了,农村的干部确实存在着青黄不接的现象。我也去调查过、和一些基层干部聊过,有一些基层干部跟我谈的时候,心情也很不好。他说,你们城里人当了公务员一级级升,我们在农村当干部怎么办呢?当到支部书记,当到村委会主任,天花板就到顶了,升不上去了,因为乡里头的人也是公务员,公务员就是逢进必考,那你说让我们在农村基层当书记、当村委会主任的人跟大学毕业生一块儿去考公务员,那能考得上吗?考不上,于是我仕途到此为止,干到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就当到头了。所以,到底应该怎么去对待农村基层的干部,以及怎么能激励他们的才华、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一点非常重要。

靠德治引导年轻有为的农民回乡创业、回到农村去,加入这个“三农”工作队伍,这是一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