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2019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9-03-052018年,乡村产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农业农村部的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产业融合渐成趋势,农产品精深加工有序推进,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农村创新创业风生水起,实现良好开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2019年,乡村产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联农紧密的乡村产业体系,确保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以优异的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发展目标上,要聚焦乡村产业振兴。2019年要夯实基础,力争用3—5年时间,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供给结构适应性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模式更加成形,经营方式体系初步构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明显增多,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在工作要求上,要强化“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农业内部产业协调发展。依托种养业,提升种养业,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推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循环、产加销一体、农文旅结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统筹农业外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跨界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在生产两端、农业内外、城乡两头高位嫁接、相互交融、协调发展。三是统筹各方力量合力推进。与发改、财政、工信、住建、交通、文旅、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推进,促进科研院校与企业双向对接,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多方助动的工作格局。
一、加力推进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
(一)推进主体深度融合。支持发展行政区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发展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探索发展公司化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抱团发展。
(二)推进业态深度融合。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融合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元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林下种养、稻渔共生等业态。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等业态。
(三)搭建产业融合载体。支持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加销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乡村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精深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新创建一批主业强、百业兴、人气旺的农业产业强镇,认定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一)促进加工装备升级。落实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引导加工企业工艺技术“鸟枪换炮”、生产流程“机器换人”、营销渠道“电商换市”,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研发推广一批有知识产权的加工关键技术装备,指导相关社会组织推介中国100强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加强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成政策、集聚要素、集中服务、集合企业,建设一批有原料基地、有企业带动、有科技引领、有服务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使产品通过后整理适宜进入精深加工。鼓励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认定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全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三)推进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行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的乡村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种养加循环一体化,建立乡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和利用网络体系。集成推广智能化、信息化设施装备,推进清洁加工,促进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多次增值、节能减排。推介一批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
三、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一)加快开发特色资源。编制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编织、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增加特色品牌产品和个性服务供给,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开发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根脉。
(二)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多样化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
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