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宗锦耀: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15-12-14
一、深刻认识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方面新的目标要求,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而要实现新的目标要求,就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现平衡性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统筹考虑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缓解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和价格“天花板”成本“地板”挤压,从农业产业延伸、农业功能拓展这一纵一横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切实走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可谓正逢其时、势在必行。
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企业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经营集约的要求,优化配置各类要素,将相互关联的加工企业首尾相连、上下衔接组合在一起,使企业共享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和分工协作效应,实现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化生产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生产力载体。它的发展对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和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复杂形势下,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保持持续稳定发展。截至到2014年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48万亿元,是汽车工业的2.8倍。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95万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工业4.2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将突破20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已经告别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向规模企业集聚、向园区集聚、向优势主产区和城近郊区集聚趋势愈加明显,区域化、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有利于实现资源要素共享,入园企业能够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上下游产业,共享周边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和有力的区位优势,共享人力资源累积效应和客户需求集中效应,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快技术研发创新、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实力。有利于激活各类加工生产要素,促进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产业联盟,带动农民合作社等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进而将农户、企业和客商在园区空间聚集,将“流水的兵”纳入到了“铁打的营盘”中,提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整体发展能力。有利于创新金融支持和其他政策,利用园区的创新性和资金技术密集等特性,吸引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园区推广股权、订单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同时吸引地方政府落实和创设更多的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有利于促进农业提档升级,通过先进适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的引进、研发和应用,对优质农产品原料进行生产和加工,生产出科技强、质量好、附加价值大的产品,大幅提升农业产业整体水平和效益。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通过园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之间技术传播和扩散,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的聚集和辐射,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文化的共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增长极辐射源;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引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周边农业生产和加工水平。有利于拓展窗口示范功能,通过保持园区作为农业延伸的自然属性,又融入了以工业方式理念,就可以设计各种名优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成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窗口,让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上,同时吸引广大客商投资兴业。
(三)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国际经验表明,农业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还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等)和第三产业(流通、销售、信息服务和农业休闲旅游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质就是还原农业的这一本来面目。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有利于促进产业园区前延后伸,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和物流配送、产品展示、市场营销体系,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上下衔接和跨界配置,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综合融合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使综合效益高于每个单独的产业之和,实现主副产品全都转化增值,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从而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引导龙头企业发展标准化原料基地、流通业和餐饮业,企业向农户注资,农户向农民合作社和企业注资或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有利于促进产业主体融合,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促进“社社联合”“社场联合”“社企联合”,推动各产业间龙头企业、农户与合作社的合作、联合与整合。
(四)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是加强生态文明发展的有力举措。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十三五”规划的任务目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生产方式与经济全面转型之间的矛盾亟待破解,生态、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十分明确。加强园区建设,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集约投入要素、集中治理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让进入园区的企业可以分享环保和综合利用设施设备,防止一个分散加工企业往往就是一个污染源。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循环利用、高值利用、梯次利用。有利于培育壮大更多的以低成本、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加工业态,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化发展。
(五)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和工业不会自动带动农村和农业,需要农产品加工业这样的功能产业作为媒介搭建起桥梁和纽带。建设承城接乡、承工接农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有利于将种养业、加工业、信息业、物流业、流通业等同步链接,促进农村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吸引人口聚集和公共设施建设,留住农村资源要素;有利于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乡要素合理交换,承接城市和大工业的辐射带动;有利于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要求和安全、健康消费需要;有利于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更加体面地劳动,更有尊严地生活,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认真总结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成效经验
近年来,在各级农产品加工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日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带动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一是数量规模扩大。据我局组织专家调查统计,全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发展到约1600个,入园企业约3.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1.5万家,龙头企业约5000家。二是区域特色明显。各地发挥资源、区位、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形成了河北小麦加工、内蒙古乳制品、山东肉制品、安徽炒货、福建膨化品、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四川豆制品等特色产业集群。山东、河南、四川等10个畜禽养殖大省,肉类加工企业收入占到全国总量的80%,形成了一批加工产业集聚区,涌现出一批知名品牌。三是聚集效应显著。大量企业入园,形成了显著的规模经济和分工效应,据对10省(区、市)的调查统计,入园企业固定资产达430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60亿元,营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四是带动能力增强。园区往往是本行业和当地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本地优秀农产品加工业流通龙头企业的集聚地,通过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我们调研和各地反映的情况看,农产品加工园区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引领型。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通过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上下游配套发展,为整个产业带来生机,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放大产业集聚效应。如山东省荣成市一批龙头企业围绕海带这一特色产品开发了100多个海带专利产品,有18个科技项目列入国“863”计划,全国50%以上的海带产自那里,形成了海带深加工园区。二是特色资源带动型。制造业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原产地效应,这是市场对一个地方的产品质量和品牌的高度认可。一些园区就是依托区域性的农特产品资源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在产业分工的基础上,衍生出各自的加工产业,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小地方大名声、小企业大集群的区域品牌格局。如湖北省罗田县依托本地丰富的板栗资源打造板栗加工园区就是典型代表。三是科技创新支撑型。围绕产业技术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产学研推用紧密结合,攻克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瓶颈,以科技优势增强园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山东省济南泉林循环经济产业园就是以秸秆造纸为主,将生物有机肥、无害化生活用品集于一体的科技型园区,与国内外多家知名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累计申报专利190项,利用新技术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加收入,效果很好。四是专业市场拉动型。企业围绕专业化市场展开生产销售,企业为获取集聚效益自发集中,通过专业化市场与企业的联动而形成园区。黑龙江省东宁县建成了全国最大黑木耳批发大市场,聚集了全国50多个黑木耳基地资源,辐射周边50个县(市)形成产业区域联盟,近50万农民从中获益,2014年全县生产黑木耳5.4万吨,产值30亿元。
园区的建设是产业发展规律使然,也与各级政府特别是行政管理部门的努力密不可分。各地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中积累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相互学习和借鉴。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引领。我部编制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食品、粮油、肉类等行业规划,为加工业发展谋长远、布大局,也对园区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各地将加工业发展和园区建设与农村经济实际情况相衔接,编制了科学有效且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很好地发挥了指向明确、稳定有力的引导作用。陕西省编制了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方案和杨凌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建设方案、产业规划,为陕西省园区建设把方向、定布局、完体系。天津市制定了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6211”三年提升规划和休闲农业“9123”载体建设计划。江西省印发了《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出了以75个农业产业集群为依托,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
二是制定扶持政策。扶持政策是园区建设的有力保障。2012年以来,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累计补贴26亿元,支持贮藏、烘干、保鲜等初加工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初加工指标提出优惠所得税的建议。开展副产物综合利用、主食加工、合作社办加工等试点示范。目前,我们正在起草《关于大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并积极争取能够出台。各地也积极争取和制定了扶持园区发展的“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在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加大吸引力度,同时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撬动金融、工商、社会资本支持园区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势差。湖北省拿出55亿元财政资金和3000万元贴息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做到县县有园区。甘肃省近几年财政累计投入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资金20多亿元,争取金融部门增加信贷投入500亿多元,并且呈逐年增加趋势。广东省每年减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税收超过90亿元,明确了农产品加工用地按农用地管理。
三是实施创新驱动。创新是产业发展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今年,我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