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政策法规

农业部公布:5年7万亿的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投资领域

发布时间:2020-01-13

    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韩俊表示:经初步测算,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的目标,至少要投资7万亿。

    2018年6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乡村振兴投资需求摸底和2019年中央农业建设投资计划草案编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摸底本地区乡村振兴投资需求。虽然至今尚未公布具体数字,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曾表示,初步测算,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今后5年的重点任务,大约需要投资7万亿元以上。
    “这个投入肯定会非常大,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伟大的社会改造工程,与盖几栋房子、建几座新城是两个概念。财政、发改、农业农村等部门也应该会有相应的措施和资金,但就地方发展而言,也是远远不够的。”香山智库理事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周凯波分析道。

    5年7万亿,钱从哪来?当然,国家的财政补贴是首要的,但乡村振兴这样一个系统工程,完全靠政府砸钱也是不现实的,必须要能够自己造血,才能健康长久的运转。
    为了增强金融扶持意愿,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29条举措,包括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明确重点支持领域,切实加大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充分发挥股权、债券、期货、保险等金融市场功能,建立健全多渠道资金供给体系,拓宽乡村振兴融资来源等。
    乡村振兴资金来源
    1、国家财政补贴
    2019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支农投入,强化项目统筹整合,完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并进行8大类37项补贴,包括农民直接补贴、信息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补贴、农业结构调整补贴、农村产业融合补贴等。
    2、农村金融
    这些年农村土地改革释放出不少红利,事实上接下来农村金融改革会有更大的惊喜。目前我们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还非常薄弱,但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金融体系必须跟上,所以国家肯定会加大力度进行农村金融改革。
    除了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农商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之外,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是最近几次中央一号文件都有表态的方向。放开市场准入必然会带来创新,比如说土地金融,今后就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为随着新版《土地承包法》的出台和《土地管理法》的修订,农房、承包地的抵押贷款马上会在全国推广,这些过去一直沉睡的资产,一旦农村土地交易市场成熟,会撬动千亿级别的资金。
    3、社会参与支持
    政企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也是国家现在鼓励的模式。比如山东临沂市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由政府补贴,民间资本投资,建成总62万亩的园区,集农业生产、加工、旅游等产业于一体,包括餐饮、住宿、娱乐、康养等设施。这样的政企合作项目,既达到了让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目标,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可谓是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赢。
    目前在全国各地,正在探索的政企合作项目涵盖了农村易地扶贫搬迁、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领域,社会资本的参与,让乡村振兴有了更强的造血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创业风口。
    乡村振兴投资重点领域
    农业农村部制定了《2019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抓好落实,重点涉及这7大类22个乡村产业政策项目,具体如下:
    (一)加力推进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
    1、推进主体深度融合
    支持发展行政区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发展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探索发展公司化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抱团发展。
    2、推进业态深度融合
    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融合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元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林下种养、稻渔共生等业态。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等业态。
    3、搭建产业融合载体
    支持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加销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乡村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精深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新创建一批主业强、百业兴、人气旺的农业产业强镇,认定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4、促进加工装备升级
    落实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引导加工企业工艺技术“鸟枪换炮”、生产流程“机器换人”、营销渠道“电商换市”,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研发推广一批有知识产权的加工关键技术装备,指导相关社会组织推介中国100强农产品加工企业。
    5、加强精深加工基地建设
    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成政策、集聚要素、集中服务、集合企业,建设一批有原料基地、有企业带动、有科技引领、有服务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使产品通过后整理适宜进入精深加工。鼓励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认定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全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6、推进副产物综合利用
    推行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的乡村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种养加循环一体化,建立乡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和利用网络体系。集成推广智能化、信息化设施装备,推进清洁加工,促进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多次增值、节能减排。推介一批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
    (三)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7、加快开发特色资源
    编制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编织、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增加特色品牌产品和个性服务供给,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开发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根脉。
    8、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积极发展多样化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中药材、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特色种养,加快建设绿色循环种植基地、配套发展加工物流,推动特色产品高质量发展。扩大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项目实施范围,建设一批绿色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基地。
    9、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发挥村镇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比较优势,发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稀有资源,开展差异化竞争,推进整村开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夯实产业基础,厚植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认定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10、创响特色农产品品牌
    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定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创响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发布一批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名录。开展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营销电商化“三化”试点示范行动,实现营销扁平化、质量可追溯。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11、扩大龙头企业队伍
    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下沉重心,布局到县乡村,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集聚。完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新认定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12、培育产业化联合体
    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广大农户分工协作,组建要素优化配置、生产专业分工、收益共同分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原料基地优、加工能力强、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示范联合体。引导联合体共同制定章程、明确权利责任、完善治理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各主体优势,提高农户参与度,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扩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政策创新试点范围,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13、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落实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自行选点开展试点,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增添乡村产业发展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