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吉林汪清:“小木耳”长成“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0-06-01
位于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汪清县是刚刚摘帽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5月时节,行走在汪清的青山绿水间,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不时可见一栋栋木耳地棚。作为当地脱贫致富的第一产业,木耳已成为汪清的一张名片。
“小木耳”是如何成长为“大产业”的?在汪清,“小木耳”清晰地串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绘制出一张脱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路线图。
“小木耳”带动1万多人脱贫
在汪清县鸡冠乡大北沟村,红鸡冠黑木耳专业农场里整齐摆放的菌包上,一朵朵木耳冒出,“再有半个月就能采摘了。”场长林岩说。
汪清县地处林区,气候适宜,出产的黑木耳品质佳。林岩的农场里,146栋地棚内摆放了近150万袋木耳菌包,每年可以带来600万元的销售收入。
2016年以前,林岩采用的还是小作坊模式,出产的木耳量小,质量也参差不齐。近年来,汪清县依托传统的木耳产区优势,把黑木耳作为全县产业扶贫的主攻方向。几年下来,像大北沟村这样建起了百万袋规模农场的村就达65个。
“政府投扶贫资金,鼓励我们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林岩说。每个基地农场都成立了木耳合作社,将菌农吸纳入社,大伙用统一的技术再加上统一销售,抱成一团来发展木耳产业。
能人带农户、老户带新户,在政府保驾护航下,汪清县的木耳产业迅速壮大,形成了5个黑木耳专业镇、121个种植村,4万余人从事木耳相关产业,带动9000多户、约1.6万人实现脱贫。
每年黑木耳采摘季,超过2万人涌入汪清县。仅林岩的农场就要用工500多人,“每天傍晚发工钱的时候,大伙排成几列长队,热闹极了。”林岩说。
“小木耳”走进智能化车间
从几十年前“靠天生耳”,到近些年通过菌包栽培,汪清的木耳走出一条持续、稳定、品质如一的道路。
“过去老百姓自己做的菌包成活率低不说,质量更难以保证。”汪清县鸡冠乡乡长郑木红说。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汪清县从“建标准”入手,先后在全县各地建起了52家标准化菌包厂,实行制袋、灭菌、接种、养菌一条龙式的菌包生产培养,大大提高了菌包成活率。
菌包的问题解决了,老百姓养木耳有了保障。一些乡镇还引进科研力量不断开发、优化菌种,使木耳标准化生产体系更加完善。
在天桥岭镇天河村,汪清桃源小木耳产业园的菌包培养室里,一个个菌包排列整齐。在这里,所有的搬运工作都由两台智能机器人完成,最大程度上杜绝了污染。
“我们全部的生产流程采用的都是手术室的无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