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贵州三穗县:强化“五个坚持” 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06
2020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围绕“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促增收”目标和“一鸭一渔、两菜两菌”思路,将食用菌产业作为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发展林下经济的主导产业,林区坝区相结合,强化“五个坚持”强力推进。截止目前,全县建成以猴头菇、羊肚菌等为主要品种的食用菌基地17个4920亩,实现总产值2635万元。
一是坚持党政主抓、高位推进。党政一把手将食用菌产业发展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亲自调度部署,经常深入基地专题调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抓落实。制定猴头菇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和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任务分解表,成立综合协调、资金筹措、基础设施、技术保障等六个工作组,明确职能职责合力推进基地建设。基地建设实行专班领导挂点督战,业务部门和乡镇每天安排专人协助企业解决纠纷、调度物资、推进建设。责任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头推进基地水电路等基础配套建设。为解决用工短缺问题,三穗县在专题研究帮助解决难题基础上,在种植繁忙季节,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全县干部近800人次,分批到猴头菇建设基地帮助和指导搭建菌架、摆放菌棒等工作。
二是坚持分步实施、重点推进。在时间安排上,坚持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按三个梯次推进。目前全县基地均完成林地流转、土地清理、菌架搭建、菌棒上架等工作,建成了产业道路、基地步道、供水供电设施和生产用房、烘烤房等基础配套设施,林下猴头菇种植规模达到3500亩1500 万棒。在空间布局上,坚持林区坝区相结合,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全力打造3个万亩食用菌聚集区。按照地域相近、集中连片原则,由东向西将款场、桐林、瓦寨作为第一片区,雪洞、长吉、良上作为第二片区,八弓、武笔、文笔、台烈、滚马作为第三片区。力争到2025年,全县林下种植食用菌2万亩,坝区种植食用菌1万亩,总种植规模达3万亩1.5亿棒,产值达11.25亿元。截止目前,全县建成食用菌基地17个4920亩,其中林下猴头菇基地7个3500亩、木耳基地1个300亩、冬荪基地1个300亩;坝区羊肚菌基地2个300亩、香菇基地6个520亩。
三是坚持企业带动、示范推进。组建林业生态开发公司,作为食用菌产业项目实施和运作的主体,采取“代管”模式,通过利益联结推进基地建设。即县林开公司负责菌棒生产、技术指导、收购销售,合作社(基地)负责组织农户做好生产管理、基地建设,林开公司和合作社签订“代管”合同,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八个统一”模式联合推进。强化外引内培,2020年,通过招商引资、本土培养的方式,引进培育4家猴头菇生产企业(山苗农业科技、聚力农业发展、瑞晟生态农业、再恩农业旅游、坦洞工贸)、1家羊肚菌企业,全县食用菌经营主体达到13家。
四是坚持要素保障、合力推进。整合各方资源,集中解决基地建设资金、技术、用工等问题,合力推进产业发展。用工保障上,借助脱贫攻坚就业信息统计平台,摸清全县劳动力状况,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建立用工需求信息微信群,及时发布用工供需信息,满足基地建设、劳动就业和企业发展各方需求。探索“反租倒包”经营模式,将基地建设“反租倒包”给农户组织生产管理,产出的产品销售给企业,生产效益和农户劳动直接挂钩,激发农户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资金保障上,一方面加大涉农专项资金整合力度,促进功能互补、用途相近的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借助当前贷款利息降低、门槛放宽机会,积极帮助企业融资贷款,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目前整合了扶贫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5600万元用于食用菌产业,年底整合资金将达到1.2亿元。技术保障上,与福建省古田立胜食用菌合作社、王祖干一级食用菌研究所、宝厝食用菌合作社3技术团队和贵定中企食用菌科技研究生产有限公司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支撑三穗食用菌产业发展。高薪外聘1名食用菌产业发展顾问,驻点负责全县猴头菇基地技术服务。组建技术团队为羊肚菌种植提供服务。基础设施上,制定专门工作方案,成立专门建设小组,由副县级领导牵头,交通、水务、供电分别负责产业道路、供水设施、电力保障等建设,乡镇负责协调解决土地流转、企业用工、纠纷调处等工作。目前,按照梯次推进要求,食用菌主要基地的产业道路、基地便道已拉通,高位水池及管网建设全部安装完毕,供电设施全部安装到位。
五是坚持健全链条、联动推进。注重延长产业链条和产供销一体化,联动推进产业发展。强化产业配套建设,建成食用菌保鲜冷库3个5798立方米。建成食用菌烘干房2个320立方米,在建烘干房28个3920平方米。建成食用菌收购中心或分拣点4个3400平方米。注重菌棒供应能力建设,建成菌棒生产厂5个,除1个菌棒厂月产能为10万棒外,有4个菌棒厂的月产能均达到了60万棒,菌棒产能每月达到250万棒。强化产销对接服务,加强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培育“林下拾堂”猴头菇品牌。线下组织食用菌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超市、进帮扶城市市场,主要销往广东、上海、贵阳及周边县市。线上搭建微信、“D球村”等电商渠道,通过“视频代言”“网络直销”等多形式展示、推介和销售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