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李玉春:食用菌行业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5-11-10
日前,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会长李玉春在江苏连云港举办的“全国第十一菌需物资博览会暨食用菌工厂化发展论坛”上讲到,我国食用菌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已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在调整的过程中食用菌主产地及相关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李玉春讲到,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基本面虽向好,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已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中、西部省区较少。东部区域性生产企业过多,有的成为集聚群,造成一些地区产能过剩。而且这些企业很多建在“五高”地区,即原料费用高、人工费用高、电价高、运输成本高、管理费用高,形成产业布局结构上的不合理。二是消费区域结构不合理。据中国食用菌商务网调查,食用菌产品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5%以上,而中、西部省区偏少。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形成了消费市场的不均衡,东部地区市场饱和,而西部地区则成为食用菌消费的盲区。三是生产品种结构不合理。据商务网调查显示,2009年至2013年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产能以平均每年45%的速度增长,杏鲍菇2010年至2013年平均增速每年达到38%,个别企业产量逐年翻番,增速惊人。由此造成金针菇等单品种产能过剩,很多企业限产,有的停产倒闭。因此,适当、适度调整单品种生产结构,逐步使工厂化生产品种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势在必行。四是产品市场流通结构不合理,渠道建设失衡。在全国市场流通布局上,西部地区经销公司少而小,有的城市菜市场和超市里见不到食用菌产品,想吃没地方买。五是产业链结构配置不合理。重生产,轻加工,形成产业链前端大,产量高,而后续加工业小而少,没有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六是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构不合理。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适应草腐菌生产,可变废为宝,形成循环经济。而我国又是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木材占有量很少,而木腐菌生产每年需要大量木屑,虽有一定比例的替代物,但木屑用量仍很大。因此应大力推广草腐菌生产,适当压缩木腐菌生产。七是从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据对全国600家工厂化生产企业调研,一线的生产技术人员中,专业人员比例很少,主要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大都是土生土长的“菇农”,而行业内有限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学院、科研院所里。特别是支撑产业发展的菌需设备研发制造,近些年主要是企业自主研发。八是企业融投资配置结构不合理。食用菌企业在发展中面临融资难、融资费用高的情况,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很难。
李玉春认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调整结构要与产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一是工厂化生产企业要向食用菌智能化生产迈进;二是加强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力度,缓解一些地区工厂化产品产能过剩,实现优质优价,增加产品附加值;三是加强新产品的开发,使营养、健康、安全、美味的食用菌产品多元化、多样化地服务消费者,满足市场需求。结构调整中还要从主产地和企业的实际出发,整合自身和各种优势资源,合理运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众筹”、“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等科学理念,使调整赋予时代精神,实现在模式和路径上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