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姚方杰:黑木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展望
发布时间:2019-06-196月10日-12日,在黑龙江伊春市召开的“第四届全国黑木耳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林下经济产品博览会”,多名行业专家齐聚伊春,围绕我国黑木耳产业发展现状、栽培技术、菌种培育、新型基质、病虫防治、菌包工厂化及创新发展等相关问题“把脉问诊”,共同畅谈黑木耳产业创新发展,共同谋划产业转型升级。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姚方杰作了《黑木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展望》的主题演讲。
姚方杰提到,随着“北耳南扩”战略的实施,以“全日光间歇弥雾栽培模式”、“小孔出耳”技术为载体,由东北推广至西北、华北、华东、华中和西南,黑木耳产业已实现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近年又有不少贫困地区把黑木耳作为精准扶贫项目大力推广,黑木耳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上升为我国第二大食用菌,占世界总产量的99%。
“黑木耳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一来没有先进的国际经验可借鉴;二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还不高,急需配套的机械化生产设施设备来提档升级。”姚方杰如是说。
姚方杰指出,目前制约黑木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专业人才队伍上出现了断档,专业人才培养不足,且年轻人由于产业地处偏僻或者薪资较低纷纷转行,随着黑木耳产业机械化、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员还比较匮乏;二是黑木耳行业标准、法规缺位,造成每一个生产管理环节问题不断;三是品种侵权严重,品种的选育动力不足;四是废弃菌袋随意堆放,环境卫生治理不到位,杂菌基数大,消毒灭菌不彻底,病害、虫害、杂菌爆发;五是滥用农药,健康食品的双刃剑反噬产业,产区、企业将重新洗牌。
姚方杰表示,黑木耳产业作为民族产业,从人才培养到科研、生产都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未来产业应该还是有比较广阔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