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分会动态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存在五大堵点亟待打通

发布时间:2024-12-25

      12月23日,由中国食用菌商务网、食用菌市场编辑部、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联合撰写的“2023-2024年度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调研报告”向行业正式发布。

      该报告统计汇总了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数量、产量产值、产品价格走势等基础数据,对调研中反映出的趋势性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解决建议,以其客观呈现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脉络,为广大从业者提供参考与帮助。

      今日分享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市场价格整体下行  部分品种产能过剩

      近年来,工厂化食用菌的市场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持续时间长、范围广且消费市场需求不旺。目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快速扩张,行业竞争整体加剧,但产能持续快速扩张,而市场需求的增长无法消化新增产能带来的供给增加,食用菌销售价格产生一定的波动。同时,受技术瓶颈、竞争格局、销售价格、流通渠道等多方面的影响,产品出厂价格持续低迷。此外,伴随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产能的不断释放,未来国内食用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同时,部分工厂化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产品积压,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目前,工厂化金针菇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内金针菇市场80%以上产能由四大金针菇工厂化上市企业生产,由于金针菇受季节性消费影响较大,金针菇价格近年持续走低,卖得越多赚得越少,金针菇市场产能过剩,导致很多金针菇中小企业倒闭或转行。

      2. 投资成本上涨  设备老化严重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所需的原料如木屑、棉籽壳、麦麸等价格逐年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也不断攀升,此外,厂房建设维修材料、水电等支出成本也是在增加的。随着投资成本的增加,企业利润也在压缩,投资一个2000万的工厂化厂,2017年以前预计5年会收回成本,而如今需要10年时间。自2012年我国食用菌工厂化企业规模化生产以来,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部分食用菌工厂化企业的生产设备老化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自主菌种研发能力不足  产品同质化严重

      虽目前我国工厂化育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绝大部分工厂化生产所需的菌种仍需要进口,木腐菌主要引进日、韩;草腐菌主要是欧美国家。我国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在自主菌种研发方面能力不足,导致长期依赖进口菌种,目前我国80%以上的食用菌菌种依赖进口。其中,双孢菇90%是美国品种,金针菇80%用日本品种,杏鲍菇80%是日本种源。白色金针菇菌种几乎全部来自日本,每年支付的金针菇品种使用权费用超3000万元;双孢菇每年进口费用,大约5000万元至7000万元之间。

      同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创新点和差异化竞争。目前,市场上工厂化金针菇主要以白色为主,占到全国的九成以上,在不同地区、不同品牌的同一金针菇产品在质量、功能、外观包装等方面趋于相似,让消费者分辨不清到底哪家企业生产的金针菇质量和品质更高。

      4. 菌种管理混乱  新型栽培基质开发滞后

      目前,食用菌工厂化菌种市场呈现比较混乱的状态,包括菌种厂设立缺乏合理规划、菌种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市场广告宣传混乱等;部分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工厂化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蟹味菇等基质的主要来源为木屑,随着国内对林木资源管控加强,木屑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近年,行业不少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围绕木腐菌工厂化生产基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玉米芯、小麦和水稻秸秆等替代木屑基质或畜禽粪便,解决木腐菌对木屑的依赖,但新型基质生产的产量还不是很稳定,还需要进一步攻关。

      5. 专业人才短缺 资源利用率不高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历史较短,相关人才储备较少,大专院校没有专门开设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课程,专业的人才队伍是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目前,不少工厂化企业缺乏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生产一线“实战型”技术员,这其中包括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市场、销售、贸易、微生物、数学等方面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近年,不少工厂化企业投建新厂的设计产能上规模较大,但在实际生产中不能满负荷运转,每年的4月到7月这4个月时间部分工厂化企业处于停工或者是小规模生产状态,菇房、设备等存在长期或季节性闲置,对企业来说,是对资源利用的一种浪费,目前这种现象在行业内比较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