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近年来,西丰县振兴镇多措并举大力发展香菇产业,全力打造“辽北香菇第一镇”,逐步形成了产业有特色、致富有项目、发展有动力的发展格局,有效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走进位于振兴镇宝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菌棒生产车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数十名工人正在紧张的忙碌着。合作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发展香菇产业,提高来年香菇品质,合作社从2017年11月就开始进行菌棒生产,预计完成300万棒的菌棒生产。
近年来,佛坪县农民黄晓红把大棚香菇种植做到了极致,不但一年四季都产香菇,结束了陕南地区夏天不产香菇的历史,还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让8个村的32户贫困户入伙种香菇脱了贫。“今年,要发展袋料香菇250万袋,带动110户贫困户脱贫。”这就是佛坪县大河坝宏鑫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法人黄晓红的新目标。填补陕南夏季不产香菇的空白,把每斤夏菇卖到了9块多钱隆冬时节,尽管室外天寒地冻,但在佛坪县大河坝宏鑫食用菌
冬日的惠民县齐发果蔬基地的香菇大棚里却是温暖如春,“俺在这里租了两个大棚种植香菇,合作社有冷库、有市场,还有保护价,一年除去成本收入3万元没有问题。”皂户李镇河西王村村民王惠中和妻子正抬着满满一筐香菇边往外走边对笔者说,“这还多亏了合作社的理事长吴元元啊!”吴元元(左二)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无数次的摸索、试验,成功地研制出了适合本地区生长,经济效益更高的香菇品种。吴元元,1985年6月
近日,商南县过风楼镇房前屋后的香菇大棚里,许多菇农忙着收获香菇。这个“香菇小镇”正迎接着丰收。据了解,过风楼镇贫困人口基数大、分布广,脱贫难度较大。2017年初,该镇根据实际,将香菇作为脱贫主导产业之一,提出了打造“秦岭香菇小镇”目标,在全镇各村(社区)均重点发展,规划建设13个香菇生产基地,其中200万袋基地两个、100万袋基地3个、50万袋基地8个。该镇实施“借袋还菇”模式,引导香菇产业合作社
近日,在新乡市辉县西平罗乡愚公桥种植专业合作社山怀村香菇种植示范基地里,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拌料、装袋,进行反季节香菇生产。据悉,该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特色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租赁大棚和包工种植两种经营模式,示范带动周边贫困户及广大群众投资香菇生产,使香菇种植成为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同时也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部分无法外出务工群众的就近就业问题。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进一步促进境内外食用菌产业的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和中国食用菌商务网主办,中国乡镇企业协会、全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联盟、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支持,卢氏县九龙实业有限公司、三门峡九龙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市场编辑部、北京中菌华宝会展服务中心承办的“中国(三门峡)国际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羊肚菌珍稀
在近日举行的“河南省十大年度扶贫人物”颁奖晚会上,夏邑县车站镇沈庄村党支部书记张艳军再获殊荣。“是他,把自身的创造能力变为大众创业的生动实践,化为全村脱贫脱困的帮扶模式,既‘输血’,又‘造血’,让小蘑菇变成了大产业,贫困户变成了菇老板……”站在领奖台上,聆听着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张艳军脑海中浮现出自己近20年的创业经历……说起以蘑菇种植为产业带动扶贫的经历,张艳军如数家珍:“现在我们食用菌生产基地
各有关省(区、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村工作)厅(局、委):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农业部等九部门《关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精神,充分发挥“一村一品”在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以发展“一村一品”为重要抓手,大力开展特色产业扶贫,取得
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家发展越来越好,特别是城市发展越来越繁荣,但是在有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从而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因此这几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得很多农村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而随着国家颁布的有关于土地确权和各项扶贫政策的实施,不管是在住房方面,还是在土地流转方面,想要领取相关补贴,首先得要有证,没有证件则不能享受国家的政策,而且在最近几年中,对于是农村户口的居民来说,关于这方面的政
文|唐珂(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顶层设计高位发力吹响集结号为积极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深入落实部党组决策部署,2017年1月,农业部印发《关于2017年农业品牌推进年工作的通知》,将2017年确立为农业品牌推进年,明确提出以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强化农业品牌顶层设计和制度设计,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