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专家视角

宗锦耀: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15-12-14

 

一、深刻认识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方面新的目标要求,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而要实现新的目标要求,就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现平衡性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统筹考虑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缓解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和价格“天花板”成本“地板”挤压,从农业产业延伸、农业功能拓展这一纵一横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切实走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可谓正逢其时、势在必行。
  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企业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经营集约的要求,优化配置各类要素,将相互关联的加工企业首尾相连、上下衔接组合在一起,使企业共享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和分工协作效应,实现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化生产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生产力载体。它的发展对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和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复杂形势下,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保持持续稳定发展。截至到2014年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48万亿元,是汽车工业的2.8倍。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95万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工业4.2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将突破20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已经告别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向规模企业集聚、向园区集聚、向优势主产区和城近郊区集聚趋势愈加明显,区域化、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有利于实现资源要素共享,入园企业能够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上下游产业,共享周边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和有力的区位优势,共享人力资源累积效应和客户需求集中效应,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快技术研发创新、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实力。有利于激活各类加工生产要素,促进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产业联盟,带动农民合作社等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进而将农户、企业和客商在园区空间聚集,将“流水的兵”纳入到了“铁打的营盘”中,提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整体发展能力。有利于创新金融支持和其他政策,利用园区的创新性和资金技术密集等特性,吸引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园区推广股权、订单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同时吸引地方政府落实和创设更多的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有利于促进农业提档升级,通过先进适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的引进、研发和应用,对优质农产品原料进行生产和加工,生产出科技强、质量好、附加价值大的产品,大幅提升农业产业整体水平和效益。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通过园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之间技术传播和扩散,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的聚集和辐射,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文化的共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增长极辐射源;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引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周边农业生产和加工水平。有利于拓展窗口示范功能,通过保持园区作为农业延伸的自然属性,又融入了以工业方式理念,就可以设计各种名优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成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窗口,让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上,同时吸引广大客商投资兴业。
  (三)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国际经验表明,农业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还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等)和第三产业(流通、销售、信息服务和农业休闲旅游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质就是还原农业的这一本来面目。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有利于促进产业园区前延后伸,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和物流配送、产品展示、市场营销体系,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上下衔接和跨界配置,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综合融合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使综合效益高于每个单独的产业之和,实现主副产品全都转化增值,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从而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引导龙头企业发展标准化原料基地、流通业和餐饮业,企业向农户注资,农户向农民合作社和企业注资或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有利于促进产业主体融合,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上,促进“社社联合”“社场联合”“社企联合”,推动各产业间龙头企业、农户与合作社的合作、联合与整合。
  (四)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是加强生态文明发展的有力举措。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十三五”规划的任务目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生产方式与经济全面转型之间的矛盾亟待破解,生态、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十分明确。加强园区建设,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集约投入要素、集中治理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让进入园区的企业可以分享环保和综合利用设施设备,防止一个分散加工企业往往就是一个污染源。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循环利用、高值利用、梯次利用。有利于培育壮大更多的以低成本、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加工业态,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化发展。
  (五)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和工业不会自动带动农村和农业,需要农产品加工业这样的功能产业作为媒介搭建起桥梁和纽带。建设承城接乡、承工接农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有利于将种养业、加工业、信息业、物流业、流通业等同步链接,促进农村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吸引人口聚集和公共设施建设,留住农村资源要素;有利于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城乡要素合理交换,承接城市和大工业的辐射带动;有利于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要求和安全、健康消费需要;有利于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更加体面地劳动,更有尊严地生活,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认真总结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成效经验

  近年来,在各级农产品加工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日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带动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一是数量规模扩大。据我局组织专家调查统计,全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发展到约1600个,入园企业约3.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1.5万家,龙头企业约5000家。二是区域特色明显。各地发挥资源、区位、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形成了河北小麦加工、内蒙古乳制品、山东肉制品、安徽炒货、福建膨化品、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四川豆制品等特色产业集群。山东、河南、四川等10个畜禽养殖大省,肉类加工企业收入占到全国总量的80%,形成了一批加工产业集聚区,涌现出一批知名品牌。三是聚集效应显著。大量企业入园,形成了显著的规模经济和分工效应,据对10省(区、市)的调查统计,入园企业固定资产达430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60亿元,营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四是带动能力增强。园区往往是本行业和当地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本地优秀农产品加工业流通龙头企业的集聚地,通过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我们调研和各地反映的情况看,农产品加工园区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引领型。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通过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上下游配套发展,为整个产业带来生机,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放大产业集聚效应。如山东省荣成市一批龙头企业围绕海带这一特色产品开发了100多个海带专利产品,有18个科技项目列入国“863”计划,全国50%以上的海带产自那里,形成了海带深加工园区。二是特色资源带动型。制造业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原产地效应,这是市场对一个地方的产品质量和品牌的高度认可。一些园区就是依托区域性的农特产品资源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在产业分工的基础上,衍生出各自的加工产业,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小地方大名声、小企业大集群的区域品牌格局。如湖北省罗田县依托本地丰富的板栗资源打造板栗加工园区就是典型代表。三是科技创新支撑型。围绕产业技术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产学研推用紧密结合,攻克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瓶颈,以科技优势增强园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山东省济南泉林循环经济产业园就是以秸秆造纸为主,将生物有机肥、无害化生活用品集于一体的科技型园区,与国内外多家知名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累计申报专利190项,利用新技术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加收入,效果很好。四是专业市场拉动型。企业围绕专业化市场展开生产销售,企业为获取集聚效益自发集中,通过专业化市场与企业的联动而形成园区。黑龙江省东宁县建成了全国最大黑木耳批发大市场,聚集了全国50多个黑木耳基地资源,辐射周边50个县(市)形成产业区域联盟,近50万农民从中获益,2014年全县生产黑木耳5.4万吨,产值30亿元。
  园区的建设是产业发展规律使然,也与各级政府特别是行政管理部门的努力密不可分。各地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中积累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相互学习和借鉴。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引领。我部编制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食品、粮油、肉类等行业规划,为加工业发展谋长远、布大局,也对园区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各地将加工业发展和园区建设与农村经济实际情况相衔接,编制了科学有效且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很好地发挥了指向明确、稳定有力的引导作用。陕西省编制了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方案和杨凌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建设方案、产业规划,为陕西省园区建设把方向、定布局、完体系。天津市制定了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6211”三年提升规划和休闲农业“9123”载体建设计划。江西省印发了《江西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出了以75个农业产业集群为依托,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
  二是制定扶持政策。扶持政策是园区建设的有力保障。2012年以来,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累计补贴26亿元,支持贮藏、烘干、保鲜等初加工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初加工指标提出优惠所得税的建议。开展副产物综合利用、主食加工、合作社办加工等试点示范。目前,我们正在起草《关于大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并积极争取能够出台。各地也积极争取和制定了扶持园区发展的“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在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加大吸引力度,同时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撬动金融、工商、社会资本支持园区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势差。湖北省拿出55亿元财政资金和3000万元贴息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做到县县有园区。甘肃省近几年财政累计投入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资金20多亿元,争取金融部门增加信贷投入500亿多元,并且呈逐年增加趋势。广东省每年减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税收超过90亿元,明确了农产品加工用地按农用地管理。
  三是实施创新驱动。创新是产业发展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今年,我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通知》,力争在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创新推广转化上取得新突破,在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上取得新提升。各地积极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园区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河南省注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近三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共投入研发资金13.2亿元,研发新产品达6056个。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是以梅花生物、顺通生物、万顺达淀粉为代表的玉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年加工转化能力近300万吨,年产值171亿元。山东省新泰市积极探索以电子商务应用带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径,已发展网商200余家,日均收单量超过4万件。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实施创新驱动实质上是靠人才驱动。大连市加工龙头企业管理人员高中以上学历的超过85%、大专以上超过80%,科技人员占员工总数的10%。
  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障能力,这是园区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筑好“鸟巢”,才能引来“金凤凰”。各地切实遵循环保优先和集群、集聚、集约、配套的原则,坚持生产、物流、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大力支持园区建设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电力、交通、通讯、污水处理及给排水系统等设施。吉林省通过改善园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促进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园区整体发展,加工园区“四通一平”以上的开发面积已近900平方公里,2014年园区投资强度2573.4万元/公顷,园区承载能力大幅提高。辽宁省沈北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投资累计百亿元,占地面积89平方公里。
  五是加强公共服务。只有在好的环境“土壤”里,才能生长出有生命力的产业。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发展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我部成功支持举办了十八届中国农加工洽谈会,累计签订项目3900多项,签约金额达3500多亿元;搭建产销、银企、科企对接平台;动态监测行业运行情况,发布预警信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开展国际标准跟踪服务;引导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各地也在融资、人才、技术、贸易、出口、信息等方面,努力为企业创造机遇、解决困难、赢得先机。北京市连续举办世界草莓大会、世界食用菌大会、世界葡萄大会等会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河南省近年来通过银企对接活动,促成银企合作项目4152个,签约信贷资金1197亿元;通过企业上市培训班,扩大企业融资渠道,签约投资项目637个,投资总额1840亿元。上海市每年组织企业出国参展,扩大上海农业企业、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影响力,拓展海内外市场。
  六是培育支柱产业。加工园区建设必须要以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为依托。各地将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与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紧密衔接,对主产区加工业进行重点布局,打造优势支柱产业。黑龙江省重点推进了12个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了以玉米、乳品、肉类、水稻、大豆、马铃薯和山特产品加工为主导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环塔里木地区把特色林果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培育,重点发展红枣、杏、核桃、香梨、葡萄、巴旦木、枸杞、开心果、小浆果等产业,培育了一批销售收入上百亿、十亿的龙头企业。江苏省邳州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着力提升培育大蒜这一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研发蒜片、蒜粉、大蒜胶囊等高附加值产品,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52.8亿元。
  七是坚持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升级版。很多地区以加工园区为核心,完善加工园区软硬件环境,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集聚,有效组合上下游环节,打造集专用品种、原料基地、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安徽省培育了近700个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全省20%左右的加工产值,串联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生产环节,覆盖了从原料基地到加工、流通各产业,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北京市通过“百企联百社”工程,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促进一产和二产融合,带动农民致富。福建省连城县种植红心地瓜的合作社,通过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社发展加工流通,让农民参与融合的过程、分享收益。
  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布局不尽合理、政策落实不到位、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园区与原料基地和物流营销衔接不够,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并愈加凸显,制约着产业集聚发展,与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相比,与五中全会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人民生活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方面新的目标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差距。加强园区建设,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布局,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工作水平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线,推动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更加注重改革创新、质量安全、资源环境和集约发展,构建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组织管理等体系,坚持市场决定、政府引导,坚持以农为本、转化增值,坚持绿色加工、综合利用,坚持集聚发展、融合互动,坚持制度创新、开放共享,培育一大批融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网络“三位一体”、有机衔接、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努力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水平,为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我们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摆上重要位置。各级农产品加工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牢固树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资源集约共享、要素规模集聚、企业分工协作、利益紧密连接的集群发展理念,把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议程。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内容,列入当地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紧密配合,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形成促进园区发展的合力。要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作用,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制定推动园区发展的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科学编制规划,优化结构布局。要描绘一个思路清晰、定位精准的、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发展蓝图,必须结合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布局规划,对农产品加工业整体以及加工园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抓紧做好全国和各地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更要把园区建设列为重要内容。还要绘制好施工图。在确定产业布局和规划的基础上,引导产业向重点功能区和产业园区集聚。园区建设要布局在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区域,特别是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集中、并有充足发展空间的区域,明确功能定位。要和当地发展实际相结合,既要顶天又要立地,能够着、能实施、能量化、可评价。
  (三)搭建公共平台,提供优质服务。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行业的要求,积极搭建融资担保、检验检测、仓储物流以及劳动用工、出口代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便民服务“窗口”,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人才、融资、技术对接等公共服务。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运营管理,为投资兴业者营造优质、便捷、高效的投资环境。支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建设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和检测机构,构建可追溯制度和标准化生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将信誉和品质凝结成品牌。
  (四)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条件建设。要在全面梳理、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政策的基础上,通过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督促检查等形式,推动现行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有效落实,形成以财政补贴补助为导向、以税收减免为杠杆、以金融支持为主体的政策扶持体系。要加强政策创设,积极研究新常态下,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及加工园区建设的新政策、新举措,不断改进指导方式、推进方式、支持方式和评价方式,创新农业补贴、投资、加工、科技、金融政策,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争取加大财税支持力度,降低融资门槛,扩大抵押物范围,统筹解决用地问题,初加工用地和价格按农用地办理,减轻企业负担,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势差。要着力强化现有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功能,突出园区特色,强化产业分工,吸引优秀企业向加工园区集聚。要大力营造落实政策的舆论环境,开展各种宣传、宣讲和培训活动,确保政策公开透明。
  (五)推动聚集发展,培育产业联盟。做好园区产业定位,合理设置入园门槛,吸纳产业关联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骨干企业和有市场、有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实现产业链条式拓展,强化不同类型企业和组织间的利益联结,把园区作为企业间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有效载体。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打造农产品加工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展销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发展直销直供、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创新商业模式。通过研究开发、品牌联盟、市场共享、资本联盟、销售同盟及供求同盟等方式,以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和价值链合理分配为基础,建立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打造产业战略同盟。
  (六)促进开放合作,推进融合发展。要围绕资源禀赋和园区定位,加强招商引资,借助招引企业的先进技术、工艺装备、品牌效应及渠道优势,实现园区和产业的迅速提升。鼓励加工园区联合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同意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大力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园区建设相衔接,发展直销直供、食品短链、加工体验、中央厨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农业加工新模式,促进新技术渗透融合。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进“走出去”和“引进来”创新合作,提升园区国际化水平。
  (七)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要深入农产品加工园区调研,发现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树立一批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有带动能力、有科技含量、有管理水平、有品牌优势的优秀园区典型,组织开展交流学习,剖析典型案例,示范引导更多的园区健康发展。推广和转化一批适应发展实际、创新性可操作性强、能复制能推广的好模式、好机制、好经验、好做法。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政策扶持、舆论关注、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氛围。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遵循。对此,我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深刻认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一是缓解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迫切需要从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将拉长的产业链条细分出无限的环节和空间。据分析,经融合发展后,粮油薯可增值2-4倍,畜牧水产品可增值3-4倍,果品蔬菜可增值5-10倍,在资源不增加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增加效益。二是助推“老乡”全面小康,迫切需要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补上那部分因政策、科技、投入边际效益递减而减少的收入。三是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迫切需要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为一产注入现代生产要素,引领一产按照二三产业要求组织生产,构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分工分业催生出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从而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和质量环保法制化。四是“五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迫切需要将农业的增值增效转到融合发展和多功能性价值上来,留住要素留住产业留住利润给农村和农民。
  第二,要多种形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融合发展的基础是农业,核心是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将农业流出到工商业和城市的就业岗位和附加价值留在本地、留给农民。一是同一新型经营主体、同一农产品品种在同一区域内,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主要是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社或入股的方式组建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改变农民只作为农产品提供者、只分享生产环节利润的局面。二是不同经营主体如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向前延伸建设基地带动农户,向后延伸发展物流和营销体系。龙头企业以标准、品牌、资本为集结号,引领各类要素向其聚集,发展自身的标准化原料基地、流通业和餐饮业,企业向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注资,农户向农民合作社和企业注资或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将长期形成的订单关系、契约关系固定下来,在农村空间集聚,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降低融合发展的外部成本。三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一二三产业在自身内部融为一体,打造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森林草地、古朴村落、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特色美食等自然、文化和传统资源,以观光、采摘、体验、餐饮、度假等形式为主,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新领域,催化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拓展了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在自身内部融为一体。四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向农业各个环节渗透融合,将产业边界逐步模糊化。主要是做好“消费导向”的大文章,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人群的消费行为、方式、结构差异,将“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领域的渗透,大大增强了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总之,无论哪种融合模式,都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寻找到既能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能形成合作联合的方式和途径,构建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积极发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打造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积极探索各种融合模式,让农民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过程;加强融合发展技术集成创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融合发展资金整合力度,形成推进融合发展的合力。
  第三,要准确把握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要求和工作任务。要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利润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为引领,着力推动要素集聚优化,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协同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优化生产力结构布局,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三农”强、美、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五条基本原则:坚持立足农业,夯实基础;坚持富裕农民,完善机制;坚持市场导向,营造环境;坚持以加工为引领,突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当前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五个一:一个规划体系。抓紧做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形成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为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一个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涉农资金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投入,完善初加工税收政策,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降低融资门槛和成本,解决用地用电用水困难。一个创新体系。熟化推广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应用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和新市场,为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范围拓展提供更多可实现的技术条件,在重点产区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和新型推广模式。一个人才体系。培育跨产业、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注重提高农民整合利用资源、参与融合发展的能力水平。一个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全国性、地区性以及专业特色性行业服务组织建设与功能完善,确保其与政府、市场的有效沟通与对接,为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创建一批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发挥示范创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点创新、线模仿、面推广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宏伟蓝图。全会通过的《建议》是指导“十三五”发展的行动纲领。我们要把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各项决策部署转化成实际行动,不断开拓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境界。“十三五”,我们要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行动,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要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统领,认真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工程、休闲农业提升工程、农民创业创新服务工程,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希望各级农产品加工业部门和园区管理机构,深化发展规律认识,提高推动发展能力,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奋发有为,以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为重要抓手,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和农民富起来,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