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6811\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要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质效,开辟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新渠道。近来,一些地区持续改进、加强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服务,推动优质金融服务向县域、乡村拓展。我国支持乡村振兴的资金来源不断丰富,规模有所扩大,模式持续创新。具体而言,一是财政投入持续提高。有关部门对乡村振兴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三农”财政投入。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三农”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增加农民收入念兹在兹: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难、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具体落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符合中国国情农情、适应社会生产力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新形式,正在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制度安排的角度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具备创新思维、数字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农业人才。涉农综合性大学是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蓄水池”,探索一条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符的人才培养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深刻把握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并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出专门部署,标志着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进入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的纵深推进阶段。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在重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县域作为联结城乡的战略节点,以数字技术赋能县域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激发乡村经济内生动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只有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对农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才能为工业和其他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政策保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到以科技创新为核
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是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强化县域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空间产业联动新模式。随着城乡不断融合,乡村产业发展的本质是要构建一个空间互补、交通互联、服务共享的一体化空间,构建“内圈层”“中圈层”“外圈层”三圈合一的发展规划。第一是内圈层,即中心城区或城市中心区,该层是完全城市化的地区,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基
如今,在各地田间地头,植保无人机凌空起舞、无人拖拉机破土前行、水肥一体精准施肥、北斗导航精准播种、智能机器人全天候巡检……科技感十足的农耕图景随处可见。这场以“智能”为引擎的变革,正重塑农业这一最古老、最基础的产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经验种植,存在生产效率不高、资源利用粗放等问题。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演进,农业正逐步迈入以数据驱动、模型决策为核心特征的新阶段。通过多源感知终端(如土壤传感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以下简称“三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处置好进城落户农民的“三权”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大任务,围绕构建“三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推进制度创新,畅通进城落户农民“三权”退出渠道,用好用活退出的“三权”资源,对重塑城乡发展格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实现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创造了良好环境。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家底基本摸清,65.5亿亩集体土地资源、9.14万亿元集体资产上了“户口”,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约9亿人,登记赋码的农村集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