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会员风采

半个世纪 一份情缘——记国际知名真菌学家高益槐与他的菌菇事业

发布时间:
一份缘,一腔爱,五十几年的执著与探索,从青春到白发,国际知名真菌学家及医学营养学家、安发国际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高益槐将自己的一生付予食用菌事业。
高益槐教授。林翔 供图
福建古田因盛产银耳、香菇等食药用菌而闻名全国,为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古田不但是中国人工栽培银耳、香菇、竹荪的技术发源地、闻名全国的食用菌之都,而且是培养中国菌业人才的“摇篮”。而在一系列闪亮的中国菌业人才中,高益槐是一个怎么都绕不开的名字。
与菇结缘   “创新型农民”初露峥嵘
6岁那年,高益槐随父亲去城里看《白蛇传》。看完戏后,高益槐没有沉浸于其中的爱情故事,唯独对可以治病救人的“仙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仙草是什么?它们的疗效从何而来?怎样才能悬壶济世?没想到这幼年时期深藏于心底的童言稚语,竟成为高益槐日后一生的志向和使命。
1968年,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高益槐成为了一名知青,开始了上山下乡的劳动。但就像高益槐所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都做同样的事,历史就不会发展。所以即便是作为上山下乡时期的农民,他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创新型农民”。
插秧时,高益槐发明三点一线式插秧法,不仅比别人插得快,而且插得直,人们赞他为“活的农民专家”;野鸭成为农村的公害时,高益槐用橡皮筋和木板制作了很多像老鼠夹似的板夹,撒上谷子作为诱饵,一下抓了很多野鸭……当时的高益槐就已经是一个爱动脑筋、喜欢创新的青年了。这种心态和性格贯穿了他整个人生,也体现在他的科学研发方面。
上山下乡时期,虽然体力劳动十分繁重,却让高益槐有了了解食用菌的机会。不管风霜雨露,不管荒山野岭、森林山间、田野草丛,高益槐每天都要去观察各种菌菇的生长规律。那段生活,不但没有磨灭高益槐的信念,反而锻炼了他的体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为之后菌菇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十年潜心  “科技财神爷”名扬四方
20世纪80年代初的古田,成为驰名全国的“银耳之乡”。这一股方兴未艾的食用菌热潮召唤着高益槐。1986年,在农大留校任教的高益槐向学校申请停薪留职,毅然走出农学院的“围墙”,回到家乡古田县工作。

高益槐教授指导实验。林翔 供图
从人工草菇的育种、栽培,逐渐拓展到香菇、银耳、竹荪,彼时的高益槐对菌菇的研究逐步深入,在现代化种菇方面的理论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此基础上,他想要用理论知识去解决一线菇农面对的实际问题,把科学知识用于实践。
回到家乡,高益槐全身心地投入到菌菇课题的研究中,勇敢打破当时中国学术界“理论和实践”分离的现象,把最新成果迅速用于菇农的生产实践,先后研发出了竹荪和灵芝的仿生栽培新技术,成功提取了银耳多糖、香菇多糖及虫草多糖等重要成分,为食、药用菌及医疗科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9年,高益槐在姚淑先、彭兆旺、彭兆燧、戴维浩等人的共同协作下,取得了银耳人工高产栽培技术的新突破。借由媒体的报道和当时科技政策上国家实行的“星火计划”,种菇被看做是典型的脱贫致富项目,一时间全国多家机构相继来聘请高益槐做技术顾问,请他帮助解决种菇遇到的各种难题。
从1982年农大毕业到1992年出国,在食用菌领域,高益槐取得了两大突破——育种和栽培。同时,也为全国各省市培训了2万多名农民技术员,带动一方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为行走在脱贫致富大道上的中国农村注入了一剂良方。
从那时起,福建古田这个“食用菌之乡”便与高益槐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高益槐也被当地农民誉为“科技财神爷”,名扬八闽大地。
求学海外  “长白云之乡”独旅生涯
1991年,在高益槐对育种、栽培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以后,他开始研究菌菇的升华成分和药用价值,希望把这些天然产物转化为能够治病救人的药品。为何香菇可以消炎?为何竹荪可以防腐?他们背后的治病机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萦绕在他心头,吸引着他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我想是到了挖掘这些秘密的时候了,但是国内当时没有研究真菌医学营养的设备和条件,只能选择出去。”高益槐回忆起当时出国的情景。1992年,刚过完42岁生日的高益槐做出了离开故土前往新西兰的决定。
在毛利语中,新西兰被称为“Aotearoa”,意为“长白云之乡”。在这个遥远的太平洋南部岛国,高益槐心里的科研种子从遥远的中国古田漂洋过海,在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高益槐教授与国际知名专家交流探讨。 林翔 供图
海外的求学之旅异常艰苦,高益槐每天的生活就是家—实验室两点一线,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科研上,每天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观察菌丝体、孢子、锁状联合……国外优秀的科研氛围、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资讯手段等,让高益槐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研究各种菇类的医学营养成分、结构和提取。
在大型真菌子实体内发现多糖D6,在天然药物领域的“三效关系”理论和生化提取技术,在新西兰研究的日子里,高益槐成果颇丰,连续获得两项国际发明金奖,受到各国学术界的关注和肯定。
除了攻关科研之外,更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高益槐不同于传统科学家的地方。在实验室的研究成功以后,他迈入企业的创业浪潮中。他认为只有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的生产,才能真正地造福于更多的人,真正实现科技经济的现代化。
心系桑梓 “狂飞亦知还”大有可为
上山下乡期间,高益槐努力学习各种农业技能,用各种务农技巧为身边的农民指点迷津;古田的银耳热潮兴起后,他毅然选择停薪留职,用所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民脱贫,成为播撒星星之火并燃起燎原之势的全国科技带头人……回望过去,高益槐的科研事业,发源于古田农村,也深深地扎根于古田农村。面对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的家乡古田,高益槐一直牵挂心间,深怀一份对故土的桑梓之情。
宁德当地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但其中的药用价值被人忽略;古田盛产香菇,菇脚的药用价值比菇盖更高,却以每袋几元的价格被出售;出国前太子参的加工方式是切片和泡酒,十几年过去后依旧如是……面对家乡滞后的药材加工方式,高益槐深感忧虑。他表示,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灵魂,如果不能利用科技进行深加工,那么产业的增值也就无从谈起。
2005年,高益槐将安发福建生物科技园落户在自己的家乡宁德。这个园区不仅要承载原材料的生产,还包括产品的深加工、国家化的市场销售网络,打造完整的经营管理链条和大规模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从贫瘠的农村飞向繁华的都市,从简陋的乡间课堂飞向大学讲台,从古老的东方故土飞向神奇的西方世界。如今,高益槐载誉而归,并在多年的实践中,把宁德当地的农产品资源充分利用和带动起来,对这些资源进行精深加工,以生物科技带动食品业、医药业、轻工业即有关的第三产业,推动经济提升,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了自己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