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会员风采

徐连堂:刻苦钻研 带领农民把小木耳发展为致富产业

发布时间:
说起徐连堂,在有着“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称号的东宁,早就是无人不知的人物。2006年,根据全县黑木耳产业发展的需要,东宁县委、县政府察觉到亟需一名懂理论、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员,领导们和很多菌农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连堂。当时,徐连堂住在道河镇和平村,有年生产十几万袋木耳的厂房和场地,还有一个双目失明的母亲需要照顾。虽然人人都知道他是最佳人选,但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能否把他请来,大家心里都没底。可没想到的是,当找到他说明情况后,他二话没说,说服了亲人,欣然接受了这份工资不高、待遇不好,压力却很大的工作,抛家舍业地干起了食用菌技术推广,这一干,就是11年。
11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去,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全心全意帮助群众解决黑木耳生产当中的难题,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牡丹江市十佳公仆、牡丹江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0年9月,东宁县委、县政府根据徐连堂的突出贡献,特将其转为正式干部并担任东宁县供销联社食用菌技术推广站站长。如今,黑木耳产业成为东宁市第一富民支柱产业,占农民总收入的70%以上,带动东宁市连续8年农民人均收入全省第一。骄人成绩的背后,凝结着徐连堂无数的心血与汗水,可他却总是摆摆手笑着说:“我是党员,又是农民的儿子,没啥说的,多为农民致富做点儿事我高兴!”
菌农致富的“贴心人”
1994年,徐连堂开始从事地栽木耳生产,刚开始他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因此,对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对于菌农的难题和疑问,他感同身受,也几乎有求必应。从事食用菌技术推广工作后,他更是立志要让更多的菌农走上致富路,帮助他们尽量规避生产风险。11年来,徐连堂几乎没有休息日,老伴说他就是“一台工作机器”。下班回到家里,也会有焦急的菌农拎着问题菌包来请他帮忙诊断,他不但不厌烦,反而开玩笑说“天天有人送我厚礼”。为了能随时解答菌农的问题,徐连堂常年坚持24小时开着手机,每天咨询电话一个接一个,被单位同志戏称为“114咨询台”。他还常常“连轴转”下乡培训指导菌农,嗓子发炎就靠服“胖大海”“草珊瑚”含片坚持。有的村条件很艰苦,他就顶着零下十多度的寒气在操场上给菌农授课,一堂课讲完手脚都冻麻了。这些年来,徐连堂给菌农讲技术、解难题从不收费,只要菌农有要求他从不推辞,近处骑自行车,远处骑摩托、坐客车,有时还要自己搭路费,可他毫无怨言,总是说,“全市有1.8万户菌农,家家都渴求新技术,我太理解了!”一些朋友因为他太忙而与他渐渐疏远了,还有一些朋友常常开玩笑说他“挣钱不多干得挺有劲”,徐连堂总是一笑了之,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正因如此,他广受菌农信赖和称赞,都视他为“主心骨”和“贴心人”。
技术推广的“担纲人”
徐连堂深知,做任何事都不能吃老本,不能满足过去的成绩,只有不断学习探索新技术并推广下去才能带领农民过上好日子。在给菌农开展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徐连堂也不断学习探索着新技术。11年来,他走遍了北方的木耳主产区,每到一处都深入了解当地情况,虚心学习请教,还自费到科研院所进行学习。学到新技术后,他就利用菌农生产的间隙,协调各镇农技部门和村委会,办班培训菌农、解答技术咨询、下村入户指导、开展新技术试验……他讲的问题针对性、时效性都很强,农民听完后都感觉很“解渴”。他还重点培育了一批镇、村的技术带头人,依靠典型带动农民致富。据统计,11年来,徐连堂累计加班加点800多个工作日,深入各镇村举办黑木耳技术培训班1500多场次,培训菌农70000多人次,到农户家中和种植现场开展技术指导累计2000多户次,东宁市十分之一以上的菌农家里他都去过。接待菌农咨询6000多人次,占东宁市菌农户数的三分之一。电话解答菌农技术咨询30000多人次,几乎覆盖了东宁市所有的养菌户。开展电视讲座300余期,举办远程网络教育大课堂十多期,编印技术资料十多类50000余册,11年来,他在全市先后推广了袋料栽培、小孔单片、秋耳、越冬耳等一系列新技术成果,许多菌农在他的带领下走上了致富路,东宁黑木耳产业也实现了提档升级,质量、效益年年都有明显提升。
技术创新的“开路人”
这些年,在东宁黑木耳栽培界流传着一句话,“世界木耳看中国,中国木耳看东宁,东宁木耳看徐连堂。”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源于徐连堂对木耳栽培技术的不懈探索。为了提高黑木耳品质,徐连堂率先进行了黑木耳小孔单片栽培实验并获得成功,由此确立了东宁黑木耳栽培技术引领全国的地位。小孔单片木耳的产量和售价较大朵木耳均高出30%以上,仅这一项技术,就使东宁市黑木耳生产实现年增收5亿元以上,之后这项技术开始在全国推广。徐连堂还独创了黑木耳越冬栽培模式,其特点是低碳环保且成本较低;带领科技示范户进行“春耳秋管”和“秋耳越冬”的研究和推广,仅“春耳秋管”一项技术,就使每袋木耳增产10克以上,使东宁市黑木耳年增收5亿多元,可谓小技术大产值,这项技术随后也在全省进行了推广。2012年,为了使黑木耳栽培实现省地、省水、省工、提质、降险、增效的目标,徐连堂带领科技示范户进行塑料棚室挂袋栽培黑木耳的探索,当年取得成功,并迅速推广到全市。他还先后撰写了《食用菌栽培技术》《黑木耳小孔栽培技术》《黑木耳棚室挂袋栽培技术》等技术资料,指导全市耳农规范化生产。组织起草了《无公害黑木耳寒地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帮助技术监督部门制定《东宁黑木耳产品标准》,起草《黑木耳栽培木屑标准》,现已被各地广泛采用。先后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中国食用菌》等杂志上发表了《地栽香菇栽培技术》《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学术论文。协助省农委录制《绿色黑木耳小孔栽培技术》、编著《黑木耳全产业链图解》等大量技术资料。如今,徐连堂已不止是东宁黑木耳主产区响当当的技术专家,他还先后到华北、西北、西南地区甚至俄罗斯、韩国指导黑木耳栽培,成为全国黑木耳栽培技术研发推广领域的领跑者。
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这是徐连堂最大的心愿。他用扎实的工作和质朴的情怀诠释着共产党员的使命、责任和担当,展示着共产党员应有的精神风貌。他是菌农心中的“活雷锋”,是群众眼中当之无愧的好干部,也是值得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