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more>

分会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19号4号楼1701 邮编:100043

电话:010-68669733

传真:010-68658322

邮箱:info@cefic.org.cn

会员风采

赵玉甫:650座食用菌大棚托起致富路

发布时间:
 
赵家村,位于濮阳市清丰县马庄桥镇,这个寻常无奇的平原村落,2017年与蘑菇结缘,短短几年便从偏僻落后的贫困村,蝶变为名头响亮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赵家村一眼无边的食用菌大棚,讲述着精彩起伏的振兴“菇”事。
抓住机遇,菌菇种植项目落地赵家村
赵家村“菇”事的主角,其中一位是48岁的村支书赵玉甫。
2007年的赵家村,贫穷、落后、涣散。作为村医的赵玉甫被委任村支书,整日为村民消除病痛的他,更想医治村里的穷“疾”。
赵家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1600口人,2000亩地。人多地少,许多村民都选择种植收益更高的蔬菜。上任伊始,赵玉甫就考虑,要结合村里优势继续发展蔬菜种植,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清丰县有“中国白灵菇之乡”的美誉。2017年,一个在全县范围内聚焦推广菌菇种植的带贫产业规划诞生了。作为马庄桥镇唯一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村,且具有良好种植蔬菜基础的赵家村,顺理成章被选为项目的落脚地。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被赵玉甫抓住了。
历经起伏,华丽转身寻找致富路
食用菌大棚建设之初,两个问题摆在面前:一是说服群众流转土地,二是说服贫困户种植蘑菇。
赵玉甫领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一遍遍解释、一遍遍承诺,群众终于被打动。很快,项目开始动工,拔地而起的650座食用菌大棚,让赵家村一举成名。大棚建设后,种植不到3个月,就看到了效益,而且相当可观。
种植一个一亩地左右的食用菌大棚,一年轻松收入三五万,村民有种三五棚的,有种七八棚的,多的种十几棚。小小食用菌,为处于低谷的赵家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一时间充满活力。
欲成大事,必经磨难。2020年,受疫情影响,销路受阻,看着一棚棚长势良好的蘑菇无法运出,赵玉甫犯愁了。如果蘑菇烂掉,损失可就大了。上烘干设备是赵玉甫想到的唯一出路,可是钱从哪里来?他算了下,设备太小无济于事,一套大型的烘干设备,动辄就得百十万。
村里没钱,他只有自己想办法。说服妻子,抵押了家产,从银行贷款两百多万元购买了烘干设备。蘑菇被烘干后,滞销问题迎刃而解,并且附加值大大提高。
经历了这次滞销事件,赵玉甫深刻认识到,依靠村里单打独斗,风险大,路难走,“村企合作”的模式在他脑海里有了雏形。2021年,赵玉甫获得了“国家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两项殊荣。
“村企合作”,矫健步伐迈向振兴路
走进赵家村食用菌基地的办公厂区,最热闹的是电商直播间,每天通过“线上”让三四万单食用菌销往全国各地。赵玉甫介绍,2018年,村里开始通过电商销售蘑菇,一开始俩人两台电脑,现在团队发展到160人,每年销售相关产品2.5亿元。
办公区南边,是一座标准化菇棚,鹅黄色的茶树菇像一个个小伞,从菌包中冒出。大棚上面,光伏发电板在太阳底下泛着亮光。赵玉甫介绍,这是最近升级改造好的食用菌大棚,温度、湿度等可以自动调节,标准化、智能化程度很高。光伏发电用来制氢。今年10月份,计划将基地的大棚全部改造完成,总投资3亿多元。
升级改造的食用菌大棚是“村企合作”的产物。去年,在清丰县委、县政府的主导撮合下,赵家村和两家实力企业达成合作。企业出钱、村里出地、村民管理,三方合作实现共赢。围绕食用菌,赵庄村目前发展了菌包厂、烘干车间、电商平台、光伏发电等产业,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每年为村里带来200多万元集体经济收入。